2
東區的規劃和建設,體現包容性增長與和諧社會。
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提出的“包容性增長”,逐漸被國際社會接受。東區建設過程中,包容性增長體現尤為明顯。
包容性增長,簡言之就是通過建設包容性城市,建立包容性城鄉關系,促進實現包容性社會,注重全社會公平性,既不能讓市場完全主宰一切,更不能讓政府包攬一切,讓經濟在一個和諧環境中健康發展。
節約土地是東區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之一。東區通過轉變利用方式和空間布局,通過改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土地使用潛力,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目標,使土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東區按“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聚集”的要求,加強土地管理,有效控制土地利用,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東區向時間要土地,加快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投入速度,加快項目建設速度,使有限土地在短期內產生應有效益。向科技要土地,依靠科技提高土地投入產出率,盡可能用最少的土地資源產生最大的使用價值。向機制要土地,嚴格管理,通過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變“招商引資”為“選商引資”,不符合政策的項目堅決不準進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建立健全土地批后管理制度,定期檢查土地出讓合同履行情況,有效防止土地撂荒和爛尾樓現象出現。經營性土地100%招拍掛出讓,形成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土地供應市場。
打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諧的發展環境、良好的人文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是鄭東新區發展的重要目標,為的是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成為全省社會和諧首善區。東區的單體建筑體現出一樓一色。在東區,精品工程隨處可見,僅鄭州會展中心就獲得“國家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建筑結構金獎”、“國家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等四項全國建筑行業最高獎。東區獲得國家、省、市級優質工程獎項115個,是鄭州市精品工程最集中的區域。
群眾真正從東區建設中受益,東區發展過程成了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大美初成的CBD成為人們觀光、休閑的魅力之城,眾多雕塑競相爭輝,成為東區風景生動點綴。住在東區,創業在東區,已經成為許多外來人口的首選之地。
鄭東新區,不僅僅是城市建設之美,還是每個相關者、建設者參與建設過程之美,這種和諧環境,最大限度發揮了人的主動性、創造力,推動經濟無限增長。
3
東區經濟無限增長的希望是改革創新,其無限成長性在于核心競爭力。
東區的成長性和核心競爭力息息相關,包括人口增長、科教文衛、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競爭力。東區有一流的營造城市能力和水平,有超前的經營城市理念,未來成長和吸引力不可估量。
東區人口聚集速度反映了人力資源儲備力量,也表明了對外來人才的吸引能力。東區管委會成立伊始,面向全國招聘,20個職位引來全國1200人來報名。
科教文衛設施的完善是東區內涵競爭力的具體表現,是東區成長性的核心要素。省內、市內知名的高校、中學、幼兒園、醫院,都受東區“水域靚城”吸引,主動在東區建設新址,靠市場拉動,靠環境宜人,東區教育保障形成體系,綜合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正在形成,就業服務、居民醫保、養老保險順利推進,初步形成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東區的內部基礎設施程度決定了未來經濟往來的密切程度和交易成本的降低,路網四通八達,東區是座名副其實的“通暢之城”,這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外部的交通便利程度則表現了東區在全省、全國的交通地位,體現了物流的輻射作用,是東區能夠持續無限發展的重要條件。
鄭東新區在發展中已經探索出“特區+公司”的開發經營理念,“盤活資產、自我積累、自我開發、滾動發展”資金籌措路子,“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的管理格局。這些都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好做法、好經驗。
東區通過技術進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效益來實現經濟增長,在人力資源利用上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物質資源利用上不斷降低物耗水平,不斷降低產品成本;在財力資源利用上不斷提高投資收益率和資金使用效果;在生產要素組合方式上,東區集約化發展最主要特點就是各要素的集結、協調和優化,是以要素組合提高效益和效率為主的“內涵式發展”。
東區通過構建通暢的道路網絡,完善市政設施,建設一流城市景觀,形成良性互動區域功能,加上良好的政務環境,高效便捷的服務措施,吸引了一大批有實力、有影響、帶動性強的項目在這里投資興業。以河南煤化集團總部遷入為代表,大批規模大、競爭力強、資金雄厚、能涵養稅源的大企業、大項目紛紛落戶。
73家金融機構扎堆聚集,成了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區金融機構、金融業態最豐富地區之一。
東區的招商引資已經變成“選”商引資,急于進入東區的企業和項目擠破頭。為取得一塊地搞建設,光招標書就有三百多家公司來填寫,參與競爭。面對眾多項目,東區堅持與自身規劃的合拍,選擇與城市發展方向一致,能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企業和項目,嚴格審查后才可引進。
東區CBD已吸引70余家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入駐。
鄭東新區成為鄭州、河南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