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創新型中小企業燦若群星、活力四射,它們得到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或將井噴,國家自主創新戰略亦會成型,中國經濟的質地也將得以改造。
相對于已經20歲的中國資本市場而言,剛剛周歲的創業板不過是個襁褓中的嬰孩,然而由于其具備打通資本、創投和企業“微循環”的能力,構造出一條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完整鏈條,已經展現出驚人的能量,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企業得到市場化資本強大支持
今年4月,國民技術登陸創業板,這家以IC設計為主業的企業受到了市場的追捧,不僅一度成為滬深A股第一高價股,而且超募資金19.65億元,是計劃募集金額的6.86倍。上市之后,公司獲得了令人炫目的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業績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4億元,凈利潤1.06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141.68%和196.45%。
誰能想到這么一家明星企業7年前曾經差點解散。國民技術的前身是中興集成,2000年組建時就肩負著“政策使命”,承擔著“909”工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IC)設計項目。“909”工程于1996年批復立項,是國家為迫切改變IC嚴重落后的局面而啟動的高精尖投資項目。
這種政府直接投資的模式雖然推動了工程的展開,但也留下了計劃經濟的后遺癥,企業的科研缺少市場導向,直接的后果就是產品賣不出去。國民技術總經理孫迎彤說,當時業內最流行的一句話是“最聰明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做傻事”。2003年,由于產品沒有銷路、資金不繼,中興集成很多員工出走,差點倒閉。
孫迎彤說,此后經過摸索,國民技術逐漸適應了市場。創業板的推出,讓他們看到了企業的發展方向,為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股權轉讓、高管激勵、引入戰略投資者等運作,謀求上市,這不僅募集了大量的資金,而且規范、提升了管理。
“從我們的感受來說,政府直接投資搞戰略性新興產業,容易出現與市場脫節的現象,最終可能得不償失或者誤入歧途,不如搞好創業板的制度建設,讓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那些高科技中小企業自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孫迎彤說。
事實上,創業板上市交易一年來,支持了一大批創新型中小企業。據統計,截止到10月22日,130家創業板上市企業中,絕大部分分布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文化教育、傳媒等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0家,占比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