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私人財富增長最為迅速的國家,中國財富管理方興未艾。百姓的理財需求漸漸從單純追求保值增值的資產管理,升級至與人生目標息息相關的財富管理。較為嚴峻的通脹形勢則成為這一需求升級的“催化劑”。
新富階層崛起 中國財富管理需求升級
剛滿30歲的梁先生這幾年靠著芯片封裝生意賺到第一桶金,置下的四套房產也升值不少,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四川當地算得上優裕。“我當然希望以后的日子過得更好,孩子享受好的教育,出國留學開闊眼界,我和太太退休以后也能保持現在的生活質量。可我不是富豪,沒有一個好的理財規劃,這些愿望未必能實現。”
梁先生是我國新富階層的一個縮影,他們日趨強烈的理財需求讓我國資產和財富管理市場拉開序幕。
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近日聯合發布報告預計,2011年中國的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將達到約72萬億元,高凈值人群將達到59萬人左右,高凈值人群持有的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約18萬億元。
“有錢才有財富管理,中國近三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許多人都面臨財富管理的問題。”交通銀行行長牛錫明在日前舉行的“2011陸家嘴論壇”上感嘆,從世界經驗來看,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就開始有財富管理概念。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4000美元,財富管理意識越來越強。
農業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周宏亮介紹,從廣泛的概念來說,財富管理包括資產管理和理財管理。目前市場上大部分人集中于理財管理,理財是資產管理的一部分,資產管理又是財富管理的一部分。“在新富階層的帶動下,中國投資者的理財需求正在逐步從購買理財產品、追求資產管理向更高境界的財富管理升級。”
與此同時,“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也逐步取代追求短期獲利觀念,日本理財專家山口勝業說,財富管理需要“全生命周期”,這一理念旨在化解“生”與“死”帶來的理財風險,防止出現“人還在,但錢已經用完了”,“遭遇意外死亡,家人陷入經濟困境”。
需求趨向多元化 財富管理延伸海外
在過去十年里,房地產投資一直是國內財富管理的主要方式。但不斷加碼的樓市調控,正在改變這一局面。與此同時,證券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今年以來處在持續震蕩中。復雜的市場環境令財富管理配置的合理性日趨重要。
銀行理財、基金專戶、陽光私募、私募股權基金……不少金融界人士都深切感受到中國百姓風險分散,多元化資產配置理念日益強化。
從與全球大宗商品掛鉤的黃金、原油基金,與澳元等強勢貨幣掛鉤的理財產品,到愈演愈烈的海外買房潮,我國新富階層的財富管理需求開始呈現出跨市場、全球化資產配置的新趨勢。
華安基金董事長俞妙根說:“之前老百姓的錢有限,只會關注中國市場,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有全球資產配置的需求,進行均衡配置。”
此外,隨著股指期貨的穩步推進,進入“對沖時代”的資本市場讓中國財富管理漸由單向邁入雙向——市場上漲能賺錢,下跌也能獲得絕對收益。
中國百姓對各類資產的旺盛需求催大了財富管理市場,成為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競爭的焦點,也成為這些機構金融創新、產品創新的原動力。
外資金融機構同樣不會放過中國財富管理的大蛋糕。摩根士丹利亞太地區凈值客戶業務主管萊斯利·麥克斯說:“上海希望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毫無疑問,那些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必須參與進來,這對整個行業都非常有利。希望這些機構能夠從海外財富管理中心、海外金融機構那里把資金帶進來,讓上海成為更加發達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