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杭州、石家莊后,福建首宗保障房“捆綁”商品房用地因無人競標宣布流拍。據了解,當地政府已經將保障房建設規模細分“捆綁”到具體地塊。但是首宗“ 捆綁”地塊入市即流拍令當地政府始料未及,不得不重新規劃保障房建設方式。
北京東亞新華地產一位內部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仍處于政策調控期,國家的宏觀調控力度和空前的保障房建設規模令調控效應初步顯現。各地土地溢價率下降、土地出讓金減少表明開發商對未來的市場預期并不看好。
而“捆綁”模式地塊流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開發商熱情不高。保障性質項目回報期長且收益不高,“捆綁”后反而影響商品房的銷售收益。
南京銀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南京市場,一塊單純進行商品房開發的住宅地塊地價大概在每畝500萬,捆綁保障房建設后,地價大概降低到每畝400萬。
“表面看起來地價降低,但是政府其實并沒有損失,因為能參與配建保障房的地塊多數位于偏遠地區。”傅建認為,“相反,開發商雖然低價拿地,但是在后期開發面臨規劃、管理等一系列難題。”
傅建解釋,保障房與商品房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很難在同一小區內針對兩大群體提供出統一的物業管理標準和建設水平。“商品房價格相當于保障房的兩倍以上,同一地塊配建保障房以后,商品房銷售額會直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