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廠干部、職工集體上訪,可能有人會由此認為永興化工是一塊需要盡早甩出去的燙手山芋。
而從公開資料看,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永興化工,以生產化肥為主,在全國氮肥行業中,排在前50強;在全國化工企業100強中,也是榜上有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9年企業被合并前。2009年前5個月,永興化工銷售收入1.8億元,利潤3089萬元;2009年,該企業被山東省政府列入2009年至2011年度化肥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名單,成為山東省著力打造的五大化肥產業集群之一。被合并前,永興化工資產總額高達5.1億元,凈資產近兩億元。
在《法制日報》記者采訪過程中,當地官員強調,2008年下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永興化工生產時斷時續。2009年7月,因資金鏈斷裂、無力購進生產原料,被迫全面停工停產,幾百名企業職工只得長期放假,待業在家。全面啟動、恢復永興化工正常的生產運營,安置好廣大職工的生產生活,很快擺上了寧津縣的議事日程。
但永興化工的職工并不這么認為。他們告訴記者,之所以上訪,就是為了反映這場“重組”太奇特、太不正常:公司一名叫田奎生的副總,與他人共同出資100萬元組建新公司,把國有大廠的全部土地和絕大部分設備及財產都“受讓”走了。原先永興化工的股本結構,除了國有資產,還有5000多萬元職工集資,但這筆款項在“重組”中沒有任何說法。因為擔心自己的集資款打了水漂,也心疼國有資產流失,他們才選擇上訪。現在,職工集資款還沒有正式說法,只是口頭說算做借款,年息7%。
“重組”過程撲朔迷離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受讓”永興化工的企業名為寧津晉煤同輝化工有限公司。
記者從寧津縣工商局查閱的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寧津晉煤同輝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11月30日申請注冊,注冊資金為100萬元。股東有兩個,一是自然人田奎軍,另一是山東晉煤日月化工有限公司。田奎軍的持股比例是30%、晉煤日化持股70%。
一份由永興化工和晉煤同輝出具的證明顯示,在交易中,永興化工原有廠區443畝土地和除三聚氰胺裝置外的所有房產和設備,都被晉煤同輝公司給“受讓”了。這份證明的落款日期是2009年11月30日。而這一天,正是晉煤同輝向工商部門申請注冊的日期。也就是說,在這家公司剛剛申請工商注冊時,就已經將永興化工給兼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