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者與征稅者被撕裂成不同的利益群體,納稅者的稅收成為征稅者的傲慢根基
《福布斯》雜志去年和今年兩次將中國列為“稅負痛苦指數全球第二”,引起稅務部門與某些財稅專家的激烈反駁。去年有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撰文駁斥,今年有數位專家學者指責《福布斯》。
就算《福布斯》計算中國稅負痛苦指數方法有誤,排名卻在國內一再獲得追捧,原因何在?中國稅負不高但民眾卻對稅負痛苦指數感同身受,原因何在?
一、中國稅收不高,邊際稅率極高,稅外有費重重疊疊,并且實際稅收增長快。
從稅收占GDP比例看,中國稅負不高。2008年,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表示,“根據相關部門的計算,中國2006年的宏觀稅負為18%,比發達國家低約12個百分點”,“從稅收占GDP的比重來看,中國的宏觀稅負并不高。”但加上零零總總的費用,中國的稅費負擔高達30%左右,環顧全球,處于較高的水準。
由于信用低、征收成本高,中國實行的是寬稅基、高稅率的征稅辦法,稅收種類繁多,邊際稅率較高,一不小心,就會陷人以罪,所有的民營中小企業家面對查稅全都戰戰兢兢,就是這個道理:不逃稅,活不下去;逃稅,就是犯罪。
中國的法定稅率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相應稅種的稅率水平不低。中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是35%,俄羅斯則實行13%的比例稅率。而且除主體稅種以外,中國還有消費稅和其他地方稅等,使稅收負擔的名義水平較高。
另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的稅收增長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2007年中國累計完成稅收收入49449億元,增長31.4%;2008年全國稅收超過5.4萬億元,同比增18.8%;2009年全國稅收收入6.31萬億元,增長9.1%;2010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732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2011年上半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50028.43億元,同比增長29.6%。稅收增長速度超過財富增長速度,痛苦感自然而來。
二、稅負痛苦還源于稅收使用未受監管,無法做到公開、透明、科學。
所謂稅收法定原則,即征稅需獲得人大授權,而稅收使用需經審議通過。
從1984年開始,人大逐步授權國務院進行稅收規則的制訂工作,大部分稅收改革、稅務條例修改落在國務院層面,稅收法定原則的基礎有所動搖。另一方面,在稅收使用上曖昧不清,最基本的中央部門三公消費數據遲至2011年才發布,發布的大部分是如同天書的框架內容,甚至外交部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布。
一些人常把高稅負的法國拿來對比,不同種類無法比較——發達國家的高稅負大多用于完善的公共服務,提供從搖籃到生命終點的一條龍服務,而中國的公共服務水準較低,反而是行政成本較高,并且政府擔當了投資者的角色,把稅收用于經濟項目投資,使得公眾對于稅收抱抵觸態度。
若無稅收法定原則,若無透明的公開財政,不管稅收高低,納稅人的痛苦將居高不下,一旦稅外支出增加,將觸發公眾強烈的憤怒情緒,因為納稅者與征稅者被撕裂成不同的利益群體,納稅者的稅收成為征稅者的傲慢根基。
三、征稅者高高在上,雁過拔毛。
最近一些稅務部門試圖推出“房產加名稅”,征收“月餅稅”。所謂加名稅,即在婚姻司法解釋出臺后,夫妻有一方為防止財產分割不清,在房產證上加名的行為;而月餅稅,顧名思義,即各公司中秋節所發放的月餅納入繳稅范圍。
加名稅與月餅稅,稅額不多,稅務部門卻摩拳擦掌,一副不征到底誓不罷休的樣子,讓人產生雁過拔毛的不良聯想,是否有一天家里窗戶加塊玻璃、做個狗窩,全都要征稅?這不是開玩笑,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當擁有征稅權的人以傲慢的態度招搖過市,對企業、對個人命運生殺予奪時,稅負痛苦度自然直線上升。
賦予某個權力部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用貪婪之胃緊盯所有財富,是稅收大忌。在稅改的關鍵時期,稅收該征的征,該減的必須減,以公平的合乎程序的做法,示天下以公義。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葉檀)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