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3日從鐵道部京滬高鐵開通運營新聞發布會獲悉,截至目前,京滬高鐵工程建設、聯調聯試、運行試驗、人員培訓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結束,已通過初步驗收和安全評估,完全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將于6月底正式開通運營。
京滬高鐵是我國鐵路“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通運營后,將對鐵路沿線、乃至中國經濟產生什么影響?記者通過簡單的幾組數字,解析這條高鐵帶來的改變。
1318公里,不只是兩個城市的握手
京滬高鐵是我國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快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自北京南站,終到上海虹橋站,橫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7省、直轄市,連接“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線路全長1318公里,共設車站24個,設計時速350公里,初期運營最高時速30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里程最長、技術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
可以說,京滬高鐵,連接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貫穿了中國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地區。這一帶,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5%,人口占全國四分之一,GDP約占全國40%。
京滬高鐵開通后,不僅讓人們享有更快、更方便、更舒適的出行,也將對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人員、資金、資源是經濟發展的三大要素,之所以說“經濟發展,交通先行”,就是因為經濟要素的流動需要依托交通的快捷、便利,實現“貨暢其流、人便其行”。京滬高鐵建成投入使用后,人、財、物便搭上快車道加快流動,活躍經濟發展。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說:“京滬高鐵使長三角、環渤海及沿線地區的互動成本降低了,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將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在一起,減少中間環節和物流成本。”
京滬高速鐵路帶來的交通基礎設施的重大變化,將對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產生深刻影響,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5000萬噸,釋放的不只是客運能力
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介紹,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將會極大地方便沿線人民群眾的出行。京滬高鐵運營初期,鐵路部門計劃每天安排開行動車組列車90對,實行時速300公里和250公里兩種速度等級混跑的列車開行模式。同時,京滬高鐵開通運營后,既有京滬線仍將保留136對普速客車。京滬高鐵開通初期,既有京滬線釋放的運輸能力每天可增運貨物14萬噸,年增加貨運能力約5000萬噸。
“目前,京滬線既有鐵路的利用率已處于超飽和狀態,有26%的區段運力利用率達到100%,73%的區段運力利用率達到90%,也就是說,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區段還有10%的運輸潛力。”孫章說。
京滬高鐵運輸能力不僅能滿足京滬線的客運需求,還能實現“客貨分流”,緩解貨運壓力。同時,還可以將鐵路運輸與公路、水路、航空運輸結合起來,實現“無縫連接”。京滬高鐵投用后,將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城鄉規劃的調整以及建立現代化交通樞紐起到積極作用。
不僅如此,隨著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全國鐵路將從7月1日起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調圖后,全國鐵路將開行旅客列車2128.5對,比現在的運行圖增加195對,客座總能力達到401.3萬,比現圖增加35.1萬,全國鐵路客運能力增長9.6%,貨運能力增長6%。
胡亞東指出,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對于完善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從根本上緩解京滬間鐵路運輸緊張局面,加快“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及沿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改善沿線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個小時,縮短的不只是時間
京滬高鐵開通后,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列車從北京到上海最短旅行時間4小時48分。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列車從北京到上海全程最短需要7小時56分,比乘坐既有京滬線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列車要快2小時。同時,還將開行跨其他鐵路線運行的列車,比如北京南-福州、上海虹橋-青島、天津西-杭州、鄭州-濟南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京滬之間鐵路的發展步步提升。1957年,從上海去北京需要兩天時間。50年后,上海至北京的動車組開行,全程只需10個小時,實現“夕發朝至”。京滬高鐵開通后,“高速”將再一次改變京滬之間的時空距離,實現一日往返。
為了讓廣大旅客有更大的票價選擇空間,京滬高鐵開行的兩種速度等級列車分別執行兩種票價。京滬高鐵公司依據《價格法》的規定,經綜合測算分析,制定了試行運價,并報國家有關部門備案。
具體票價為: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列車從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全程票價二等座555元、一等座935元、商務座(包括觀光座、一等包座)1750元;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列車全程票價二等座410元、一等座650元。京滬高鐵開通運營后,京滬高鐵公司將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在運價政策范圍內,對動車組列車實行票價浮動政策,讓廣大旅客獲得更多實惠。
京滬高鐵開通運營時將實行網絡售票,廣大旅客購買車票會更加方便快捷。今年底,全國鐵路將全面推開網絡售票;積極推廣電話訂票、電子客票、銀行卡購票、自動售檢票,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
來源:新華網(記者齊中熙、賈遠琨)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