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保險市場有自己的特點——保險滲透率非常低,并不是很多人和財產都獲得了保險。
過去15年中,中國保險業增長了20%,對于世界各地來說這是非常獨特的現象,這也吸引了很多的外國公司來到這個市場中,但是他們必須面對這個地方獨特的環境。
中國在保險監管以及市場準入方面都有限制,約有2/3的市場外國公司無法進入。此外,外資公司成立之后,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取得相應的執照。各種因素造成了外資保險公司在過去幾年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很少,最近幾年還在進一步減少。我們希望中國未來能逐步改善保險業的監管環境。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 “中國充當全球經濟增長引擎”
在巴爾舍夫斯基看來,不確定性成為當下熱門話題。巴爾舍夫斯基表示:“全球面臨著經濟上的不確定性。當然在全球范圍內還有很多的沖突,今天我想就經濟方面的問題和大家強調四個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全球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在1950年全球貿易僅僅占了全球GDP的10%,而現在全球貿易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反觀跨國公司的數量,1950年跨國公司的數量是7500家,而如今跨國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了75000家。現在每天有將近2萬億的資本在全球流動,這些資金進入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經濟體,使各個國家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第二個趨勢是中國的重新崛起。“全球化以及技術和資本流的壓力使世界走到了一起,現在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國的崛起。這種崛起的過程已經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一直延續至今。較低的人力成本和豐厚的人才儲備,使得亞洲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也使得中國出現了突破性的增長。”在巴爾舍夫斯基看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有幾點值得關注。首先是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在過去3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平均水平達到了7.5%,而最近已經高于這個數字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有助于減少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外,中國經濟彈性很大,面對著經濟危機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經濟危機中,雖然中國也受到了影響,但影響沒有其他的國家那么大,而且恢復的速度非常快,其充當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在肯定了中國以及亞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巴爾舍夫斯基也對中國經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亞洲區域間的貿易程度大幅度增長,特別是金融危機發生之后,這是非常積極的,這要歸因于中國和其他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一直采取的對外出口型貿易策略。不過,這背后也蘊含著較大集中性的風險,這些國家和地區很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響而沖擊國內經濟,所以這些國家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面,過于依靠外部的需求,當外部的需求縮減的時候,將對其產生沖擊。因此我們必須要防止集中性風險的爆發,這對中國和亞洲都非常重要。”
第三個趨勢是中國的崛起伴隨著西方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惡化強化了中國的作用,也強化了全球化的作用。“金融危機讓我們更加關注中國。然而中國面臨的問題除了匯率之外,還有貨幣性政策目標。此外,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中國當務之急。一方面中國經濟需要持續增長,但是由于工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過大,而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還不強,因此中國需要重新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改變利率機制,令更多的資金回到儲戶手中,同時也要放棄以前那種對國有企業進行低息貸款的做法。”巴爾舍夫斯基表示。
第四個趨勢是穩定就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就業對于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要,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就業是關鍵。而制造業的就業率下降在發展中國家存在了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在二戰之后,那些低收入人群非常容易受此影響,因為他們受教育程度是最低的。不過,今天的差異在于受教育的工人也在失去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領工人,他們也在逐漸失去自己的工作,白領失業導致了政治的不確定。”巴爾舍夫斯基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就業也是至關重要的。縱觀全球勞動力的供應呈指數增長,與此同時,疲軟的消費需求以及日益提高的市場效率都導致了勞動力需求的減少,而就業壓力則造成了不同國家之間摩擦的增加。”
來源:北方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