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輿論事件的眾多關注者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的身份頗為特殊。作為危機傳播研究專家,自2003年起,他便作為主講教師之一,廣泛參與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組織的政府危機傳播或新聞發言人培訓課程。
“真實、真誠,第一時間發布。”史安斌說,“會理縣的危機公關值得很多中國基層地方政府官員借鑒?!?/p>
政府形象的建立可以自上而下,但瓦解卻常常是自下而上
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在當今中國,危機公關這門學科都似乎有成為顯學的潛力。
從2003年非典時期為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上課開始,史安斌幾乎每年都要收到數十份來自各級地方政府的邀請函,請他到當地講授“如何與輿論打交道”。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志安和中國傳媒大學危機管理研究所副所長楊懿也有相同的感受。張志安告訴記者,隨著微博等新興媒體的出現,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對危機公關的學習意識正迅速加強,僅在去年,他當時所供職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就收到了不下40份地方政府的授課邀請函。楊懿則表示他所接到的類似邀約“只多不少”,經常“一周內趕兩三個場子”。
那么,會理縣廣受好評的危機公關理念,是否已經成為中國地方基層政府的普遍共識?
答案并不那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