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養老”能給百姓多少實惠?
在為養老保險“全覆蓋”叫好之時,也有人提醒說,相對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每月的基礎養老金標準還不高。
根據最新政策,可以粗略算一筆賬:在全國尚未納入養老保險制度的5000多萬城鎮居民中,60歲以上老人約有2000萬,隨著養老保險“全覆蓋”,他們不用繳費就可每月領取不低于55元的基礎養老金。另外約3000萬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要按規定繳納保險費,以最低每年繳100元、最少繳15年計算,加上政府給予的補助,年滿60歲后每人每月最少能拿到69元養老金。
客觀地說,在當前物價水平下,目前的標準確實較低。
“100元,現在能買10斤豬肉。15年后,我們拿到100元養老金的時候,還能買到10斤豬肉嗎?”一位中年人這樣問記者。
“個人繳費部分的‘低門檻’,考慮到了部分居民、特別是城鎮非從業居民的負擔能力?!敝芴煊抡f,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如果把養老保障標準定得過高,不僅財政壓力大,城鄉居民繳費也有困難,保障面就難以擴大。
事實上,這個養老制度是有彈性的。目前繳費標準設了10個檔次,最高可達1000元,而且地方政府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個人想享受更高的養老待遇,可以早繳費、多繳費、多積累。
低水平、廣覆蓋,就是為了把“制度養老”先搞起來。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沈春耀所說,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逐步解決保障水平低、標準待遇不公平等問題。
周天勇說,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國“制度養老”封頂和起點的標準可以適時調整。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財政收入增加,政府可以提高補助水平和補助比例,逐步縮小城鄉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的差距。
“制度養老”背后還有多少難題待解?
當前,因為養老制度還存在一系列難題,如標準較低、保值增值、轉移接續、社??摼W,對少數城鄉中青年人可能吸引力不足,如何調動全民參保積極性,是一個新課題。
“由于養老金支付具有長期性,在經濟增速較快和物價持續上漲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實現基本養老金保值增值?!编嵄谋硎?有關部門應加緊完善基本養老金市場化投資方案,既保障安全,又提高收益率。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不暢,一直是個難題,造成農民工等普通勞動者參保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退保現象。為此,國家專門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但仍需進一步完善。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應把城鎮無業人員和農村居民統籌考慮進去。”鄭秉文表示,目前三項城鄉養老制度之間如何銜接轉換,仍需深入研究,積極穩妥地提出具體辦法。
另一方面,個人賬戶的安全性、社??芊衤摼W等,也是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
正是因為仍有這樣那樣的難題,國務院在部署這項工作時反復強調,要堅持群眾自愿參保,不搞強迫命令。
為調動全民參保積極性,國務院要求各地運用好財政補貼這個引導杠桿,搞好服務,讓群眾看到實惠,努力擴大覆蓋面。
記者獲悉,為切實推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財政部、人社部等已著手制訂相關配套文件,同時中央財政的試點補助資金已作出安排。各地政府正按中央部署,制定和排出工作進度。
一些發達省份已先行一步。在北京,養老保險正從“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轉移,真正實現應保盡?!嗍》萑栽谂崿F“制度全覆蓋”,預計第一筆針對城鎮60歲以上非從業居民的養老金,今年國慶節發放到位。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