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叔叔怕沒事找事
這實在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當我們唱著耳熟能詳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道德教育歌曲時,卻驚奇地發現,我們對撿到錢(尤其是小額面值的錢)然后再上交給警察是如此的陌生。撿到錢的時候倒是有,但是現今“上交”的事件太少太少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想要“背叛”那首歌所頌揚的拾金不昧的優良傳統,而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小心丟錢或丟物的時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更重要的問題是,有時候我們即使想要上交這些撿到的錢或并不太值錢的物品時,我們居然找不到“上交”的地方,甚至連警察都因“無法處理”而“拒收”了。
這樣的事件太少,這樣的金額太少,以至于警察們確信丟錢的人肯定不會再回來找錢,他們將會因“無法處理”這一數額的錢而陷入“沒事找事”的尷尬中:他們接受中學生的五元錢后不知道該用何種渠道去表揚這位孩子,更不知道孩子們撿來的五元錢如何處理:花掉這五元錢是他們對孩子愛心的褻瀆,但不花掉這五元錢該把它放在哪兒呢?
該怎么解決這五元錢引出的命題?五元錢折射出的是社會優良傳統丟失的大問題,折射出的是社會道德該如何回歸的大問題。當社會貪污腐敗的官員越來越多,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為傳說,當見義勇為有時候還需要“討價還價”,當社會貧富矛盾日益加劇造成的嚴重貧富不均……這個社會需要怎樣的自我救贖?需要怎樣的社會教育?……這些都是大問題,難道真的像警察對待撿來的五元錢那樣“無法處理”?這,需要反思,更需要一個答案。(張東陽)
觀察
五塊錢的茫然
當年在兒歌里,“一分錢”都可以交公,而且可以換回“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可是,時過境遷,當小時候唱著“一分錢”的小朋友長大變成高中生,在路邊別說撿一分錢,現在是撿到五塊錢都欲交無門——茫然的警察之后,是茫然的小楊,她不知道以后撿錢,還該不該交了。
交不出的“五塊錢”,看似一件小事,其實卻像一道魔幻多棱鏡,折射出現實之幕的漏洞。好事者如果做一道數學題,你或許會發現五塊錢的煩惱,沒準還能成為窺視現實“通脹”因素的一個另類小切口。十幾年前的“一分錢”都還有上交的價值,雖然其中有兒歌的教育教化意義,但是不能否認,十幾二十年前,分幣還是很值錢的。我們小時候,都還有幾分錢的童趣:比如棒棒糖、比如小畫片。
而時至今日,分幣已成古跡已成追憶,而五塊錢雖然可以兌換成數百張一分錢,但是這在警察叔叔眼里,卻是個麻煩。若收了這五塊錢,就算聯系到失主,哪怕是騎摩托跑一趟,估計都還不值一趟油錢。這就是今日之艱澀現實。
從公信的角度看,這幾個警察能當機立斷,拒收小額失物,或許還算是私德尚佳者,至少他們沒有昧下這中學生的一片心意。再者,假如警察收了失物,是否就一定能及時高效地尋到失主?從某些報道中,似乎也很難得到肯定回答。這也令人不解:互聯網時代,原本應更為便利的“失物招領”緣何落寞。如何化解這一窘況?或許還需要一些配套系統建設,比如一個統一協調,全國聯網的權威而公益的失物認領平臺。李曉亮
■延伸
都不愿管小事
如果我們僅把譴責送給這位當事的警察,是不公平的。在某種程度上,警察、公共服務部門,不重視小事,不愿管小事,已經成了當下的一種普遍社會現象。而背后,正是價值導向的迷失。重視大事,表彰大事,似乎只有大事才能體現公共服務的價值與水平,用“馬太效應”塑造了一個個的典型,但這些典型卻越來越脫離人們的生活實際,可學性越來越差。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社會負面事件發生之后,細細分析根源,都可以在細節上找到原因,都可以在價值導向上找出問題,但真正吸取教訓者少,將“群眾利益無小事”落到細節者少。雖然上交的只有五元錢,無論對小楊或其他青少年,還是對警察及其所屬的公共服務部門,這是一個多么生動的事例,可卻被一個“無知”的警察給攪黃了。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