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只擁有22年的短暫人生,雷鋒卻被公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被編入教材的雷鋒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以至于有人做了好人好事,就會被稱為“活雷鋒”。
長期從事電影藝術研究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厲震林說,小成本電影《雷鋒俠》之所以能夠被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觸動了當今時代的痛點——價值信仰的缺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時尚化、娛樂化的表現手法產生了一定的宣傳效果。”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政協常委梁鴻教授認為,《雷鋒俠》引發的爭議焦點不在于要不要雷鋒精神,而是怎樣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2000年開始,3月5日被命名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志愿者人數達200萬人,他們因熱情服務和綠衣白褲的穿著被中外游客親切地稱為“小白菜”。
“我從小就贊揚也會去做好人好事,只是具體做法會因時代而改變,其實,新世紀的‘雷鋒’有很多。”馬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