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的糾結--傳統民俗遭遇新一輪質疑
傳統民俗要與時俱進適應現代社會要求
漫畫:“冷槍冷炮” 新華社發 趙春青 作 (資料圖片)
無疑,流傳了千年的過年放炮的傳統已經滲透了中國的年文化。“不放炮就不能算過年”成為很多人堅持燃放煙花爆竹的理由。
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強烈意識到放花炮帶來的負面問題。作家鄭淵潔在微博中表示:“古代發明過年放炮時建筑和人口密度都不大。如今的人口和建筑密度都增大了,而煙花爆竹的威力也增大了。”
煙花爆竹肇禍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無辜者遭遇了“飛來橫禍”。1月18日20時許,北京市朝陽區一女子下班回家途中,被他人燃放的煙花爆竹炸傷,后被送往醫院救治。經診斷,這名女子為頭皮裂傷,縫合20多針。
煙花爆竹還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成本。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周正宇介紹,為了確保城市的安全,北京市除夕當天共出動了91萬人上街維護燃放秩序。即便如此,龍年除夕夜,北京市因燃放煙花爆竹仍然引發火情150起,35人因燃放煙花爆竹受傷。
此外,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垃圾量也十分驚人。上海3萬余名市容環衛干部職工通宵達旦堅守崗位,冒著寒風清理地上的爆竹紙屑,僅除夕夜,上海全市就清除爆竹垃圾約970噸。
度過了幾年爆竹解禁的春節,很多老百姓產生了改良這項民俗的念頭。截至23日晚,新浪微博上“你認為北京現階段應該再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嗎?”的投票中,有78%的網民投票給“煙花爆竹浪費金錢污染大氣威脅安全應該禁止”的選項。
周正宇介紹,北京市相關部門曾經對市民進行了調查,接受調查的市民中,約50%明確表示不參與燃放煙花爆竹,另一半市民中,也僅有30%左右是真正“又買又放”。
龍年春節前,一些環保組織、熱心環保人士在網上提倡“綠色過年”:“用歡笑代替鞭炮。鞭炮少一點,歡樂多一點;污染少一點,天空藍一點。大家一起努力。”得到了眾多網民的響應。
有網友呼吁:“對春節傳統習俗進行反思和革新,大家應該過一個安全、健康、和睦、有節制的春節,要放松但不要放縱。”
“公眾對燃放煙花爆竹的再度質疑,體現了全社會環保意識的加強與文明程度的提高。”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肖國興說。
那么,如何讓這個古老民俗在現代社會得以良性傳承呢?北京市政府煙花辦負責人說:“完全‘禁放’是不可能的,這個結論在幾年前就得出了,因為古老的民俗自有它的文化活力,而使用電子鞭炮等替代品的作用也有限。在現有政策下,政府部門應通過提高產品環保和安全性標準,引導文明、理性燃放,減少煙花爆竹的危害。”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建議,一方面通過政府嚴格控制大型煙花燃放來減少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固體污染等;另一方面,市民應該自覺減少污染環境的行為,燃放一些小型化的煙花爆竹,把對環境的影響盡量降低。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