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體驗”成了一個熱詞。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國家糧食局首次在糧食行業倡導自愿參加24小時饑餓體驗活動。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起“感受6塊3”活動,號召公眾用6.3元過一天“苦日子”。在糧食豐收、物質豐盛的今天,為什么還要體驗饑餓、感受貧困?套用最近流行的一種網絡語體,元芳,對此你怎么看?
改革開放30多年,國人的物質生活有了巨大變化,吃飯問題不僅早已解決,吃得精致、吃得安全、吃出特色成為新的需求。這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表現,但同時也產生了“吃飽了以后”的問題。當饑饉、饑荒這些字眼從許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人生記憶中抹去,當饑餓感成為一些努力減肥人士的“幸福體驗”,人們對“盤中餐”不再那么珍視,對困擾中國人數千年的糧食問題也少了一些警醒。
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浪費成為社會頑疾。據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數據,全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這相當于倒掉了兩億人一年的口糧!
雨果說過,人類第一種饑餓就是無知。從公家到私人存在的種種浪費現象背后,既存在著貪大求洋、比拼面子等消費誤區,也在“手中有糧”優越條件下缺乏對糧食風險的反思與防范。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收,有望首次實現“九連增”,但糧食安全形勢并非高枕無憂。
糧食生產,說到底就是土地與人的問題。反觀現實,這兩個方面都不容樂觀。一則,隨著各地興建工廠、商業開發等熱潮的興起,再加上環境污染,許多耕地尤其是優質耕地不復存在,18億畝耕地紅線已經非常脆弱。一則,隨著農民大舉進城打工,農村空心化加劇,加上農資價格高企等打擊種糧積極性,農田撂荒現象越來越普遍,“誰來種地”已經成為突出問題。
這些問題都構成了糧食生產的隱憂,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其積累的風險將不堪想象。民以食為天,糧食乃立國之本,對于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不能有任何差池,這事關國家利益和每一個人的生計。
先賢有居安思危的古訓,民間有飽漢不知餓漢饑的說法,“饑餓體驗”的目的,不是簡單地餓一天,而是希望從“餓得腿軟”、“頭暈眼花”等生理反應中,帶來精神上的觸動,想想自己平時的消費習慣,想想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想想并未遠去的糧食安全風險。這次活動在糧食系統率先舉辦更是有必要,有利于增強糧食部門和干部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把糧食生產、管理、儲運等各環節工作做好,管好國人的“糧倉”。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24小時饑餓”還是感受“6塊3”,首先應該成為各級官員的體驗項目。市長們只有多扛抗米袋子、拎拎菜籃子、多擠擠公交車,才能真切看到繁華背后的憂愁,深刻體會民生的不易與期盼,從而更加清醒自覺地為老百姓的“好日子”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