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江帶領村民致富的行為在村里得到廣泛好評。去年春節,村支書彭柱才找到他,希望他能加入共產黨。彭柱才說:“山窮水困,要發展就需要一些有能力的致富精英,帶著大家一起致富,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應該吸納到黨組織里。吳維江在我們這一帶農村就是個頂呱呱的精英。”
吳維江自己也有入黨的想法,他覺得如果自己是名共產黨員,帶領大家一起搞合作社會更加“得心應手”,“黨員的思想覺悟高、精神勁頭好。要有能力帶頭富,還要有責任帶著大家一起富”。吳維江說。
貴州遵義干部學院副院長謝以佐說,“像吳維江這樣從城市返鄉創業的‘鄉土精英’眼下正成為中共在農村發展黨員的重要對象。”
謝以佐說,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大國,革命時期中共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依靠工農聯盟、統一戰線,最后奪取了政權。當時,中共黨員的大多數是農民,“農民軍”是打敗國民黨幾百萬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軍隊的主力。
在桶井村,快90歲的蒙國華就是當時一名地下黨員。徐萍介紹,1936年中共在大方縣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當時有一批進步的農村青年進入到共產黨的部隊中。
執政62年來,中共領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改革開放最初也是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新一輪“土地改革”開始。現今,“三農”問題仍是中共制定政策時的首要考量。
不久前公布的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有13.39億人口,其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占到總人口一半以上。
目前,較為嚴重的城鄉收入差距,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要害問題,也影響著中共的執政基礎。據官方統計,2010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3:1。
農村問題也在發生著變化。與半個多世紀前農民參軍去占領城市的情況不同,如今,為了致富,中國已有2億農民從農村擁向城市去打工。
吳維江回憶自己2000年去廣東打工情景說:“那時候,農村種地辛苦,靠天吃飯,一年到頭沒什么收成,有點門路的人都到城里打工做生意了。”
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然而,農村人口老齡化、“空殼村”增多、經濟文化基礎薄弱等也成為問題,中共治理農村面臨新挑戰。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委組織部部長蔡瓏賓說,建設新農村的關鍵在黨組織。
他說:“通過組建協會,把農村能人、精英集中到黨組織領導下,既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又為發展壯大產業提供了保障,各種專業合作社、協會已成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
這種做法符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要求。與革命時期不同,現階段,基層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帶領民眾發展經濟、共同致富。
59歲的貴州余慶縣松煙鎮友禮村村民呂代書“可能是村里最老的預備黨員”,但是他已經在友禮村和平社區黨員服務點做了將近4年的“點長”。
2007年松煙鎮開始新農村試點建設,呂代書所負責的13個村民小組順利完成了任務。村里的水電路都配套齊備,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呂代書在群眾心中有了威望。2008年他在家里開設了一個“村民說事點”。
“其實就是個主持公道的地方,村民之間有糾紛、有意見都到我這里來說,大多時候都能化解掉他們的矛盾。兒子們都說我是個‘法官’。”
自從2009年呂代書被村民選為和平社區負責人后,他的工作重點又增加了發展經濟的新任務。松煙鎮多山地,適合種茶葉。經過鎮黨委和政府的牽線搭橋,呂代書為村里引進茶業公司,在村里搞起了400畝的茶山,“生產季每天可以解決100人的就業,另外還有不少長期務工崗位”。
僅有初中文化的呂代書對村子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好口碑。2010年,他的“崗位”從“服務點點長”變成了“社區區長”,每年還有1000元工資。不過對他而言,更高興的是“自己可以作為農村能人精英被吸納入黨了”。去年10月,呂代書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年齡是大了點,但這個身份卻把我激勵得更加年輕。”
另外,農村年輕黨員也開始增多。
就讀于江西大宇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專業的農民后代熊超超,畢業后選擇了返鄉創業。23歲的他是村里年齡最小的入黨積極分子。今年1月他投資30多萬元在村里辦起了一家衛生紙加工企業,已經為當地提供了10多個就業崗位。
“身邊的黨員讓我切身感受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如果我也是一名黨員,我想為村里做些什么事,會感到更加有底氣。”熊超超說。
不過,像熊超超這樣跳出農門又回來的年輕人還不多,因為農村的生活還是相對艱苦。新石村黨支部書記車德勝告訴記者,為了支持他們,村黨支部為年輕人興辦企業提供幫助,包括辦理各種手續。
熊超超說,在他讀書的學校,有不少農村出來的同學又回到農村創業。“我們既對農村有感情,又帶著新的知識和技術回去。我相信農村的廣闊天地能夠讓我們過上和城市一樣好的生活。”
此外,中共還積極在城市的農民工群體中創建黨的基層組織。很多地方建起了“流動黨支部”,讓打工在外的農民工黨員找到了家。
謝以佐說,90年來,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執政時期,中共都非常重視農村這個陣地,“從農村再到農村”的進程體現了中共在新時期下對于國家建設的思考和對自身發展的務實考量。
相關專題:
建黨90周年專題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