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讓雷鋒“活”起來
今年是雷鋒去世50周年,“向雷鋒同志學習”,成為今年山東省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向雷鋒學什么?如何學雷鋒?代表委員們認為,做好身邊小事也是雷鋒精神的體現。學習雷鋒要與現代精神結合起來并具體化,可形成可操作的德行標準和行為規范,樹立更多榜樣,讓雷鋒“活”起來。(2月22日齊魯晚報)
做好身邊小事也是學雷鋒,這話確是言簡意賅。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讓學雷鋒活動常態化。而把學雷鋒在做好身邊小事中體現出來,正是常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雷鋒班”的歷任班長在一次聚會中講暢談體會,認為學雷鋒貴在“活學”。所謂“活學”,就是不能僅僅局限于3月5日這一天打著彩旗、拉著橫幅上街義務勞動、便民服務,而更應該領悟雷鋒精神的精、氣、神,將其滲透到日常工作之中。“活學”就是要走出“形似”的誤區,邁進“神似”的境界,這才是學雷鋒的真諦。
不能一概反對上街做好事——活動是內容的載體,形式不等于形式主義;上街做好事是雷鋒精神的體現之一,可以倡導良好的社會公德,凈化社會風氣。但是否真心實意地學雷鋒,并不只是看其3月5日這一天有沒有上街“奉獻”;倒是如果大家一窩蜂跑出去“奉獻”了,丟下一堆工作沒人干,這樣的“奉獻”不但少有意義,更是曲解了學雷鋒的本義。至于如果3月5日這一天上街服務時滿面春風,其它的日子里卻又滿臉冰霜,對群眾麻木不仁,對工作敷衍,那么不僅是把學雷鋒變成了逢場作戲,更是與雷鋒精神南轅北轍了。
雷鋒精神之所以永恒,就在于它與敬業、奉獻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通。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滿腔熱忱為群眾服務,才稱得上學到了雷鋒精神的精髓。輿論歷來對“雷鋒同志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年年三月學雷鋒,來去都是一陣風”頗有微詞。但是透過表面看就里,其著眼點并非是要求大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上街做好事;輿論對“一陣風”的批評,實際上恰恰是對“活學”的呼喚。深長思之,立足本職,立足崗位,從身邊事做起,把身邊事做好的“活學”,才能使學雷鋒落到實處。
事實上,生活中不可能時時有驚濤駭浪,處處要赴湯蹈火,看一個人的“成色”如何,往往是于細微處見精神。更不必說,學雷鋒不是大而化之的口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光環,更不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的“口頭學”——無法想象,一個身邊事都做不好、懶得做的人,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而堅持不懈做好身邊事,除了做好了事,更是對人思想境界的千錘百煉。學雷鋒點點滴滴的踐行,思想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升華,一旦遇到大事變為“活雷鋒”也就水到渠成。
來源:四川新聞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