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京不成就回鄉“考碗”
講述人:郭娟 女 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她頭頂名校的光環,眉間卻仍有憂慮。如果無法在京找到合適的工作,她很可能回老家山西考公務員。
坐在記者對面的郭娟26歲,素面淡雅,言談舉止仍是一副書卷氣息,學生模樣。她說已經為面試購買了職業裝和粉底,但平時從來不用。“年后,對于留哪,我有點動搖了。一方面回山西老家過年,看到父母年邁不忍離開,另一方面也因為年前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有點悲觀。”
本科畢業于太原師范學院的郭娟,當初如果沒有選擇考研,擺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條“做老師”的路。郭娟稱她理想的職業是翻譯或英文編輯。為了找工作更容易,郭娟一心考研,2008年她順利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外語學院。三年后,郭娟眼界高了不少,但她發現,在北京找工作不難,但想找個知名度高一些的企業、又與專業相關的崗位并不容易。
問起預期薪酬,郭娟小心翼翼地答道:“4000。”繼而猶豫著問記者:“這個要求高么?”年前郭娟在網上投出了不少簡歷,但由于沒有時時盯緊就業信息,她也與一些機會擦肩而過。“想進外研社或外文媒體做編輯,我們就要和北外、對外經貿、外交學院和北大、清華英語專業的研究生競爭。據說外研社只要北外的學生。”
除此之外,郭娟也曾遭遇過不知緣由的“淘汰”,“有些單位干脆連筆試機會也不給。”新華社招聘英文記者時,郭娟和幾個同班同學都投遞了簡歷,只有一名女生獲得了筆試機會。郭娟認為這位女同學有兩個優勢,一是通過了二級翻譯考試并獲得了翻譯證,二是有北京戶口,是北京人。“另外一些時候,條件和自己相當的,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學獲得了筆試機會,自己卻被攔在門外。”郭娟曾懷疑過自己本科學歷不夠“硬”是原因之一。
目前,她一邊準備畢業論文答辯,一邊繼續求職。如果最終無法在北京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她最大的可能是回老家山西考公務員。
在北京能自食其力足矣
講述人:李超 女 院校:北京工業大學
她執意選擇留在北京,盡管在這里,她有資格購買一輛車或一套房至少要等到2016年。
“戶口、買車、買房都不是最大的問題。”北工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李超,對就業的嚴峻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她一再低調表示,“目前只求溫飽。”不想往返于各個城市參加面試,回老家發展對口單位范圍更小,李超基本將工作的地點鎖定在北京了。盡管在這里,她有資格購買一輛車或一套房至少要等到2016年。
外地人在北京買車買房要有五年的完稅證明,這并沒有擋住李超留京的決心和腳步。“我不是啃老族,畢業后完全要自力更生。限購令對我幾乎沒影響,我現在的目標是溫飽問題,買房買車都不在計劃之列。”
李超大學畢業那年正值金融危機,“就業形勢不好,同班一男生在北京一家民企工作,當時月薪2500元。”讀研3年后,李超和大部分研究生同學的期望薪酬也不過3000元,如果能解決北京戶口,2000元也認了。
李超去年10月加入求職大軍,“感覺供遠遠大于求”,參加了幾場招聘會后,李超感嘆每個崗位都有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在競爭。
在李超看來,幸福指數絕不與物質條件畫等號。“我覺得在北京有工作、有人陪、有發展就是幸福。”理科出身的李超沒有用絢麗的語言描繪她的幸福感,她坦言,她的男友、好友都在北京,和朋友們一起奮斗讓她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