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化了封凍已久的黃土地,樹枝上的綠芽正在回暖的氣溫中生發。深處廣袤土地上的2000多萬名山西農民也感受到濃濃的春意:繼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吃干凈水、走水泥(油)路、看病不出村等待遇之后,他們又將迎來在家門口鍛煉身體、逛超市以及養老不犯愁等美好前景。
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讓城鄉居民同撐一把“民生傘”,這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的美好愿景,更是山西近年來大力開展的生動實踐。
300億元搭巨傘 2000萬農民受庇護
地處雁門關外的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新家園鎮尚西莊村,一派塞外田園風光。村民李元平興奮地領著記者沿著四五米寬的水泥路參觀村里的“亮點工程”:整潔、明亮的3間衛生室被分成診斷室、治療室,藥品柜里擺著阿莫西林等常用藥品,村醫著裝坐診;寬敞、堅固的村小學里傳來瑯瑯讀書聲。
回到自家院里,這位滿臉幸福的村民還向記者展示著自來水龍頭、電視衛星接收器等物件。他笑著說:“怎么樣,我們這里不比你們城里差吧?”
不過提起往日的生活,這位40多歲的農民還是不禁感慨:記得小時候,村里只有一口旱井,大人們經常提著鐵桶排隊取水;后來打了幾口機井,水量有保證了,但還得自己去拉。以前的路一下雨全是泥,車進不來出不去,老百姓種的菜沒法賣。村民有個頭疼腦熱,只能到村醫家里去看,連躺著輸液的地方也沒有。村小學校舍上世紀70年代是土木結構,90年代改成了預制板,由于條件不好,只剩下不到30名學生上課。
2009年以來,新家園鎮在各級財政支持下,給尚西莊村的1000多戶村民修了路、建了衛生室、接通了自來水和有線電視、整體翻修加固了村小學教學樓。李元平說:“現在吃水擰開水龍頭就行,小病不出村也能看,電視能收到40多個頻道,在外地上學的小學生又回來了,村小學的學生增加到80多人。”
過去兩年多時間,尚西莊村的變化在山西兩萬多個村莊中都在或多或少地發生著。
2009年初的山西省“兩會”上,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兩年時間在全省農村實現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村級衛生室、村通廣播電視、農村安全飲水等“五個全覆蓋”。
兩年來,山西投資300多億元全面完成了這一任務。其中,新建村通水泥(油)路2.5萬公里,改造中小學校舍9483所,建成6971個村級衛生室,建成各類飲水工程1.2萬處,完成9638個村的村通廣播電視任務。
在今年的山西省“兩會”上,省政府工作報告稱:“這是近年來我省影響范圍最大、受益人數最多的民生工程,廣大農民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再撐一把愛心傘 農家日子更體面
如今,在太原市所轄的古交市邢家社鄉康家社村,79歲的常大則老兩口也能像城里人一樣領上“退休金”了。他說:“我們入了新農保,每人每月能領上85元的養老金,日常生活基本有保證了。”
太原于去年全面啟動實施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山西率先對農村適齡居民實現了養老保險全覆蓋,全市13.66萬名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可以領到660元的養老金。
太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任書文說:“這也意味著廣大農民在‘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的基礎上,實現了‘養老不犯愁’的愿望。”
太原農村老年人的這種幸福在未來兩年內將迅速“蔓延”到山西全境。
山西省政府在今年的“兩會”上提出,再用兩年時間,實現農村新的“五個全覆蓋”,包括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街巷硬化、便民連鎖商店、文化體育場所、中等職業教育免費的全覆蓋。
山西省人大代表、運城市萬榮縣裴莊鄉大榮村村民衛振和說:“這將使我們農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民生不分城鄉 和諧重在統籌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說,農村新、老“五個全覆蓋”的實施,使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也成為山西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口。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山西這樣一個農村基礎比較薄弱、貧困人口比較多的省份,在短時間內讓農村面貌發生巨大改變、讓農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仍是一個需要持續破解的命題。
山西去年GDP、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均是2005年的兩倍以上,但城鄉收入差距仍然高達3.3:1。特別是全省119個縣(市、區)中有57個仍是貧困縣,貧困人口數量占到農業人口總數的11.8%。
對此,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重大戰略。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著手,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體包括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完善農村路網水電等基礎設施,實施農村新的“五個全覆蓋”,著力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和科技教育水平。
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在城鄉同撐一把“民生傘”的山西,農民群眾將分享到更多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
來源:新華社(記者 晏國政)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