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換景,四川災區重建風貌各有千秋。”可以用“山清水秀、花紅柳綠”概括重生后的災區現狀,但每個縣、每個鄉鎮、乃至每個村的特色又各不相同。四川災后重建的一個重要思路是因地制宜,創造出更多的旅游資源。(《四川日報》110413)
旅游業富民,四川災后重建的一個重要思路是因地制宜,創造出更多的旅游資源。這些在人們行走在四川的地震重建的每個地方,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當地震后的重建成為對口支援的目標之后,人們對于自己的省市要援建的這些地方,都是集中了一省之力來進行的。因此說,這里集中了全民的智慧、全國的財力、13億人的紅心。”災區使用了更好的建筑材料,公共設施提高了防震等級。“這里又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災區群眾的臉上寫滿自強、豁達、幸福,對美好明天充滿期盼。四川災區成了世界災難紀念地的新坐標,尤其隨著“5·12”特殊節點的到來,勢必吸引更多人到災區緬懷、紀念和考察。
“汶川種植了大片獼猴桃、大櫻桃、高山茶葉以及各種花卉,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路徑。”對于四川來說,旅游資源是得天獨厚的,因此人們在面對四川的地震災區的未來,如何進行發展,如何盡快的讓這里的表現盡早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一些專家的意見還是提的很中肯的,災后產業發展應突出 “生態牌”,走生態觀光與生態人文并舉的道路,而在生態人文方面,應側重于培養 “百姓導游”,發掘民族特色工藝品。
因此說,在這些地震災區,也許是越是在震中區域,人們探究的興趣就越大,而且是在人們來到地震的發生地的時候,除了憑吊那些罹難的人們,人們還是更像親眼看看。在地震的廢墟上重新建起的新生活是什么樣子。
重建使災區擁有了跨越發展的硬件基礎,汶川縣災后建成兩個4A景區就是例證,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流通,災區旅游站上了闊步向前的起點,作為旅游資源大省的四川,旅游的內涵將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要素,正向災區匯聚。”這就是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也是歷經劫難之后,需要走出悲傷痛苦之后,要面對新的生活的新期待,而這些依靠自己的旅游資源優勢,成為自己的今后發展經濟,走向富裕的一條道路,這應該是災區群眾的期待,因此政府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資源利用好,使得災區的新發展在當下這個機遇中,需要巧抓時機,需要有一個整體的思路和規劃,而作為自己的種植業中的林果生產,花卉生產,更是需要人流的匯集來進行有效地宣傳,這些當地的資源優勢,要盡快地進行轉化,這就需要換一種思路來致富,換一種活法來開辟新的生活途徑。
在今年的5.12 的結點上,這些都要形成成熟的思路和規劃,起點要高,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面向未來的幸福生活,僅僅靠外援是不行,還是需要自己的勇于創新的意識,才能真正打造出新生活的天地。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