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國家話劇院深入學習、深刻領會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李長春同志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講話精神,積極探索劇院發展新模式,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流價值觀為首要任務,本著“國家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改革原則,不斷推進內部體制機制創新。
追求“兩個效益”完美結合
國家話劇院深知,劇目是演出市場中實現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主體,缺乏能夠適應和引導演出市場消費需求的優秀劇目,劇院就難以持續發展。為此,劇院積極主動創作優秀高端劇目,以“看得過癮、賣得出去”作為標準,在市場中培育真正具有觀賞價值和票房價值的藝術精品,力求在市場中實現兩個效益。劇院在關注劇目藝術品位的同時,注重市場分析與預測,對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進行全面論證,堅持一手抓公益性、一手抓經營性,兩手抓、兩加強的原則,以期最大限度地實現作品的價值,盡可能使上演劇目成為既叫好又叫座、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國家話劇院通過部門轉型和職能調整,完善了演出策劃和推廣營銷機構,形成了由劇目策劃、市場推廣、票務營銷、院線建設四大環節有機組合的藝術生產流程全面管理機制。本次國話參加2010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四部劇目《這是最后的斗爭》、《紅玫瑰與白玫瑰》、《都市囧人》和《向上走,向下走》便是在機制轉變下,在劇目創作與演出市場表現優異的話劇作品。如此大規模集中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對于劇院及劇目都是一次全面考核和檢驗。
新型藝術管理機制全面推行
2010年,國家話劇院出臺了《制作人管理制度》,全面實施制作人制,完善劇院劇目的經營責任體系。制度明確了制作人是院長藝術經營管理權的分解與細化的職責,建立起符合演出市場規律的劇目運行機制。
該制度采用國際通行的藝術生產管理方式,充分調動制作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以劇組為基本核算單位的演出項目,積極拓展市場、精確進行演出核算和加強制作成本控制能力。同時,劇院注重培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具有現代科學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使劇目創作的藝術責任和經濟責任合二為一。制作人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是國家話劇院為實現演出機制轉換邁出的重要一步。
用品牌占領市場
國家話劇院作為一支話劇國家隊,必須堅定樹立品牌觀念,整合劇目資源,以“國話之春”“國話之秋”演出季為相對固定的平臺,形成規模和影響,整體包裝“國話”這個品牌。自2009年下半年起,劇院整合劇目資源,首次推出了“國話之秋”演出季,先后創演了《這是最后的斗爭》、《簡·愛》、《都市囧人》等一批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戲劇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間,劇院還采取設立形象代言人、推出明星陣容、青年戲劇人PK等舉措豐富演出季內容,從而形成了以現實主義戲劇為主體、多元藝術風格并存的發展軌道,劇院常態化演出模式基本確立。 為保證演出順利進行,院線作為常態化演出的舞臺保證就顯得至關重要。早在去年,國家話劇院就以演出季為契機,將海淀劇院、天橋劇場等7家劇場作為首批加盟劇場,建立了國話北京演出院線。通過簽署年度協議、落實各項合同責任、發放授權標志,組建起國話北京演出院線劇場聯盟,為推廣國話藝術搭建了堅實的展示平臺。“2010國話之春”演出季期間,國話曾有6臺劇目在北京、天津、深圳三地同時演出,劇場安排和組織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營銷宣傳嘗試“三網合一”
為使國話戲劇產品能夠直接面向市場、面向觀眾,減少中間層次的營銷滯后與中介消耗,國家話劇院自今年起著手研發建設自主票務系統——“國話票務”,它的建成使用將實現網上購票,將更多實惠讓利給觀眾。
國話在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渠道的同時,還嘗試網絡、手機WAP等新興媒體的開發與運用。去年8月,劇院對官網進行改版,引起社會受眾群體的廣泛關注,半年多時間訪問量已達120萬人次。此外,通過與國內大型門戶網站建立國家話劇院新浪官方網站,與SP運營商合作搭建掌上國話手機平臺等一系列新媒體宣傳方式,建立起了視頻、網絡、手機“三網合一”的立體化品牌宣傳模式。
積極“走出去”, 提升國際影響力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從今年起,國家話劇院所有的演出一律同步配映英文字幕,同時國話的英文網站也正式上線。這些變化都說明,國家話劇院已為中國話劇藝術進入國際市場做好了基礎性的工作。
今年10月,國家話劇院將舉辦第四屆國際戲劇季,主題定為“華彩亞細亞”,計劃邀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和我國香港地區的院團以及該院《霸王歌行》、《戀愛的犀?!?、《肖邦》等優秀劇目參加戲劇季的演出,并以此為開端,與各國參演團體共同探討建立亞洲區域新的演出互助機制的可行性方案。
據悉,國話年度重點劇目《四世同堂》將首次嘗試“大陸排練、臺灣首演”的方式,擬在臺北中山紀念館舉行首輪演出,形成兩岸共享中華文化遺產的良好局面,并由兩岸機構共同向全球華語區推廣,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進行新的嘗試。
來源:文化部網站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