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隊伍,既是‘訪惠聚’的初衷,也是‘訪惠聚’的目的。這是一個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帶動’到‘聯動’再到‘推動’的完勝攻略。工作組任重道遠。”自治區司法廳第三批“訪惠聚”住和田縣巴格其鎮工作組副總領隊兼任托萬許瑪村工作組組長;伊犁教育矯治局(戒毒所)黨委書記、局長谷新華這樣總結“訪惠聚”。
在三年的“訪惠聚”大工程中,自治區司法廳為“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隊伍”做了許多創新實踐,其中,發揮資源優勢,派講師、教師入村施教,就是他們做的一件大實事、大好事。
要變
和田縣巴格其鎮有8個村是自治區司法廳“訪惠聚”住村單位,因此,其所屬的村小學全部享受到了司法廳特有的 “福利”——司法警官學校教師進駐住村學校。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經過三批工作組人員對各村學校的了解,發現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各村小學的師資力量嚴重短缺,大多是一個教師帶全科,也就是什么課程都有一個教師來教。據統計,這里一個平均30個學生的班,教課的教師不到2人,這與國家教育部關于農村中小學教師與在校學生數的標準比例為1:19的規定相差甚遠,而雙語課的教師幾乎沒有。
為改變現狀,自治區司法廳利用擁有新疆司法警官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從今年3月起,組織下派教師入村,進行教學上的精準扶貧。
6月15日,記者在和田縣巴格其鎮托萬許瑪村見到了頭發已經花白的新疆司法警官學校50歲的高級講師吾買爾江·艾買提和53歲的阿西木·司馬義,他們是第一批下派入村的10人教師隊伍中的兩名。這10人隊伍是由4名高級講師、2名講師和4名年輕教師組成,他們兩人一組已分別下派到了住村所屬的5所村小學。
每天要面對嘰嘰喳喳、有“十萬個為什么”的小學生,這對一個原本培養警察的教師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新課題,就連他們自己都要面對如何適應和接受新環境的問題。
阿西木坦誠地說:“我已到退休年齡了,說實話,當初下派來這里和小孩子打交道,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只是服從組織分配來了。可是和孩子們在一起相處過后,看著他們純真的眼睛,感受著他們純真的情感,才深深感受到了孩子們是這么需要我們。于是我變了,拿出感情,全身心地投入了進來。現在我會說,我們早就應該來了,那樣,變化會來得更早。”
改變
巴格其鎮托萬許瑪村小學,有8個班250多名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和4個班150多名的幼兒園小朋友。吾買爾江和阿西木做了分工,吾買爾江任第一校長,掌握全盤,同時帶一個班的漢語課;阿西木則要帶兩個班的漢語課,一周16節課。
“不瞞你說,我們跨進學校的第一印象就是臟。”吾買爾江直言。
因為剛過了一個寒假,校園內灰土土的,就連教室的窗門玻璃都從里望不到外。個別學生不講衛生,衣服臟的、手臟臉臟的,甚至有長期不洗澡的……樹立在學校辦公室上方的“知識改變命運,學習創造未來” 幾個原本紅色的大字,也被塵土遮蓋得失去了原來的顏色。
吾買爾江和阿西木決定,管理就從“治臟”開始。上班的第一天,他們早早來到學校,拿起掃帚、鐵锨打掃起了衛生,從辦公室打掃到校園。吾買爾江還爬上房頂,把那幾個大字一個個擦出了原有的紅色。來上班的老師看到,有的坐不住了,也跟著干了起來;班級里的學生也跟著老師干了起來。就這么堅持著,一天、兩天、三天……
他們“就職演說”中的第一要求就是“老師、學生干干凈凈,教室、校園亮亮堂堂”。對洗臉、洗手、洗澡、更衣都做了細致的要求。之后,吾買爾江和阿西木每天上學時都站在大門口抓落實。
改變了
學校在變。經過十來天的“專項治理”,校園里的土堆沙包鏟平了,變成了活動場地;校園里用綠桿紅頭的木條隔出了一塊塊空間,空間里種下了花草。而這上千根欄桿都是吾買爾江和阿西帶領教職員工、學生一根根做出來的;校園的圍墻畫上了鮮艷有趣的兒童畫;旱廁沒了惡臭的味道;班級里窗明幾凈,金屬圍欄被擦得白是白、綠是綠;樹上掛上了五顏六色的彩旗……校園生機勃勃、一片鮮亮。
學生在變。洗得干干凈凈、穿得整整齊齊上學去,已成為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事。治理初期,別人都按要求做了,只有小艾力成為最后一個不洗澡,不換衣服的“釘子”。經查問,得知小艾力家境貧窮,顧及不到他。于是,吐爾遜·卡地爾專門為艾力買了新衣服,把艾力領回他們的住宿,親自為這孩子洗了澡,換上了新衣服。
自從來了警察老師,學校的各種活動多了起來,各種文體娛樂比賽把學生和老師的心凝聚了起來,學生的到校率大大提高了。
住村干部和老師在村委會里建立起的業余學校,成了孩子們最樂意去的校外俱樂部。住村干部也加入到了教漢語的教師隊伍中,他們在這里給孩子們教漢語,又從孩子們那里學到了維吾爾語。
孩子們從這些警察老師身上感受著點點滴滴的正能量,長大當一名警察的夢想更加強烈了。
“這里的孩子也給我們上了一堂大課,讓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是奉獻和收獲。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減肥成功,瘦下來了10公斤。”說到這,吾買爾江哈哈大笑著,很滿足的樣子。
結束采訪時,正巧遇到在喀斯皮村任教的司法警官學校學生科的吐爾遜·卡德爾來托萬許瑪村辦事。
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村小學有466名學生,只有14個教師,他們就利用資源優勢從和田師專找來學生支教,既援助了學校,自己又得到了社會實踐的鍛煉機會。今年,他們專門開辦了疆內疆外內初班輔導班,利用節假日為18個六年級應考學生進行了輔導。學生參加了統考,考試成績明顯上升,和田縣多所中學都希望他們去該校就學。
谷新華說:“其實,每個住村干部都有一段不尋常的心理歷程,我們在付出中改變著、成長著,我們的村在付出中改變了、成長了,這種改變讓我們欣慰,也讓我們驕傲。”(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毛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