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藝術得到全面繼承和發展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貫重視藏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早在五十年代,一批進藏的各族文藝工作者與藏族文藝工作者一道,到民間采風,收集了一批音樂、舞蹈、民間故事、諺語、民謠等,陸續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謠》等一批書籍。七十年代末開始,國家又對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進行了大規模、有系統的普查、搜集、采錄和整理工作。八十年代以來,自治區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遺產搶救、整理和研究機構,展開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搶救、搜集、整理、研究、編輯、出版民族民間文學藝術遺產的工作。西藏自治區先后派出調查組,深入全區城鎮、鄉村和寺院進行全面調查和采錄,搜集了藏漢文資料兩三千萬字,錄制了大量的音像資料,拍攝圖片近萬幅。先后編輯出版了《中國戲曲志-西藏卷》、《中國民間歌謠集成-西藏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國諺語集成-西藏卷》。有關西藏曲藝、民族民間歌曲、戲曲音樂、民間故事的文藝集成也正在編纂之中,即將出版。這些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和出版,是對西藏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民間文藝進行全面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創舉。
世界著名的《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一部珍貴的長篇英雄史詩,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少有的珍品,但一直是通過民間說唱藝人口頭流傳。為了保護藏民族的這一文化瑰寶,西藏自治區于1979年成立了搶救、整理《格薩爾王傳》的專門機構,進行全面搜集、采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國家將《格薩爾》列入“六五”、“七五”、“八五”三個五年計劃的重點科研項目。經過20年的努力,共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異文本約有100部,現已正式出版藏文本70余部,總印數達300余萬冊,使這一長期零散傳唱的口頭文學變成了一部系統完整、被稱為“世界史詩之王”的文學巨著。同時還出版了20多部漢譯本,并有若干種譯成英、日、法文出版。這在藏族民間文藝遺產的保護以及出版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藏的現代文學藝術事業在同民族傳統形式、風格和特色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發展。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從內地進藏的各族文藝工作者一邊深入現實生活,一邊發掘繼承優秀的民族文藝傳統,創作了一批詩歌、小說、歌舞、美術、電影、攝影等作品,給處于封閉和半封閉狀態的西藏帶來了新的文藝思想和文藝創作經驗。一大批愛好文藝的藏族知識分子參加到新的文藝隊伍中,創作了一批新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現代文藝作品。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西藏更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如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和《翻身農奴把歌唱》、表演唱《逛新城》、歌舞《洗衣歌》、音樂舞蹈史詩《翻身農奴向太陽》、話劇《文成公主》、電影《農奴》等,在國內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近50年來,西藏專業文學藝術工作者共創作和演出了569個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強烈時代氣息的新編文學藝術作品和舞臺劇(節)目,其中獲全國性獎51項,全區性獎121項。全區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近5年來共演出4887場,觀眾達279萬人次,每年為基層群眾演出達400余場。
群眾性的文化藝術事業蓬勃發展。1959年以后,翻身農奴在廣大城鄉紛紛成立業余歌舞隊和藏戲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自編自演了眾多反映翻身解放后新生活的節目。1963年舉行了全區第一次群眾文藝匯演,并組成代表團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業余文藝匯演,演出了一批既有新內容又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好節目,展示了群眾文藝創作的新水平。近5年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西藏的文化設施建設力度顯著加大,累計投資1.4046億元。目前,西藏已建成各級群眾藝術館、綜合文化館和文化站400多個,這些文化場所可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西藏圖書館于1996年7月開館,現已接待藏族讀者10余萬人次。西藏現有縣級烏蘭牧騎演出隊17個,業余文藝演出隊和藏戲演出隊160余個,他們常年活躍在農牧區,深受群眾喜愛,不少節目在全國性和自治區文藝匯演中獲獎。各地、市、縣還舉辦不定期的群眾文藝匯演,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近幾年,每逢藏族傳統節日“雪頓節”,西藏都舉行藏戲、歌舞演出,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自娛性傳統文化活動。洛扎縣(藏戲、歌舞)、比如縣(民間造型藝術)、貢嘎縣昌果鄉(民間舞蹈)、昂仁縣窘日吾齊(藏戲)、江孜縣(藏毯紡織)還被國家正式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國家投資260多萬元在堆龍德慶縣建成了國家級農村兒童文化園,并于1996年成立了西藏少年兒童藝術團。西藏少年兒童藝術團兩度赴北京演出,并于1998年赴美國參加國際兒童藝術節演出,均獲得巨大成功。1995年至1999年,西藏自治區先后派出包括藏族群眾業余演出團在內的40個藝術團組360人次,到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
五、藏學研究全面展開,藏醫藏藥重放異彩
舊西藏沒有任何現代意義的藏學研究。如今西藏的藏學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藏學已成為一門公認的世界性新興學科,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它大大突破了藏族傳統文化“大小五明”的范圍,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藝術、宗教、哲學、語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醫藏藥、天文歷算和生態保護、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牧業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大部分基本學科,成為對西藏社會進行全面研究的一個宏大的學科體系。據統計,中國現有50余家藏學研究機構,1000多名專家學者。
西藏的藏學研究是從和平解放后開始起步的。七十年代起,西藏陸續組建了以西藏社會科學院為代表的一批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在過去的幾年里,西藏社會科學院先后完成了《西藏通史》(藏、漢文)、《夏格巴棗西藏政治史(批注)》、《西藏古代近代交通史》(漢文)、《藏族哲學的理智》(藏文)、《西藏哲學詞典》(藏文)、《藏學文獻目錄索引》等一批重要專著的編寫,在藏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西藏研究》已成為全國中文期刊社科類百種優秀期刊之一。特別是近幾年來,西藏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獲得了空前發展,涌現出了一批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很多科研成果不斷地填補藏學研究領域各專業的重大學術空白,為整理、發掘、搶救藏民族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弘揚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作出了重要貢獻。
藏學漢文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取得巨大成績,目前已編輯出版了200多部共500多萬冊,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為研究藏學及漢藏關系史、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關系史提供了豐富的佐證和可信的史料。同時,藏學界與國外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接待了國外專家學者200多人,并經常派出專家學者出國講學,開展合作研究。
藏醫藏藥具有突出的藏民族特色,在藏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民族醫藥學寶庫中獨樹一幟。然而,在1959年前,西藏的醫療機構僅有拉薩“門孜康”(即藏醫星算學院)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兩所,門診建筑面積總共才500平方米,從業人員不足50人,條件十分簡陋,日門診量30?0人次,主要是為貴族、領主和上層喇嘛服務的。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40多年來,國家撥款8億多元發展西藏的藏醫藏藥事業,促進了藏醫藏藥的蓬勃發展。目前,西藏的藏醫機構已發展到14所,同時還有60多個縣醫院的藏醫科。1959年,西藏各類藏醫藥人員只有434人,而到1999年,西藏在編藏醫藥從業人員已發展到1071名,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61名,主治醫師166名,醫師和醫士844名。由“門孜康”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合并發展而成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現有建筑面積十幾萬平方米,工作人員4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90人,病床250張,對廣大藏族群眾實行免費醫療政策,年門診量達23萬人次。該院建立了門診部、住院部、制藥廠和藏醫研究所、天文歷算研究所,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腫瘤科、胃腸病科、小兒科等門診科室,還建立了預防保健、口腔、眼科、藏醫外治科等20多個專科門診,并設有放射、檢驗、B超、心電、胃鏡等現代化的醫技科室,除采用傳統藏醫醫療手段治療疾病外,還采用西醫與藏醫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豐富和發展了藏醫診治手法和理論。
藏醫藥學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視。各級藏醫機構積極開展藏醫藥科學研究,搜集整理近百部藏醫學文獻、專著,在繼承前輩藏醫學家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精華的基礎上,在藏醫史、藏醫藥文獻、醫藥學理論、醫德與師承、藏醫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問世。《四部醫典》(藏漢文版)、《藍琉璃》、《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藏醫診斷學》、《藏醫新劑學》、《藏醫名醫列傳》等32部專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醫學院建立10年來共輸送各級各類藏醫藥人才615名。藏藥生產走上標準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目前西藏有10多家藏藥制藥廠,其中自治區藏藥廠擁有兩條生產線,產品共有110多種,年產值4610萬元。
藏醫藥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每年有大批外國專家、學者到西藏考察藏醫學,美、英、德等國還引進了藏醫藏藥,一些國家派出留學生到西藏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藏醫藥學這門古老的科學,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造福人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六、人民教育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
舊西藏沒有一所近代意義的學校。寺院壟斷著教育,僅有的極少數官辦的僧官和俗官學校,絕大多數學生是貴族子弟。廣大農奴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文盲占95%。193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開辦的國立拉薩小學,盛時學生也不足300人,辦學10多年,僅有12人高小畢業。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直把發展人民教育事業,提高藏民族整體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個重要任務。為依法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權利,西藏自治區于1994年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辦法》和《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規劃》,同時在資金投入上對教育實行傾斜政策,明確規定自治區年度財政預算和年度基本建設投資計劃中教育部分所占的比例均要達到17%。1990-1995年,自治區地方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累計投入10.3億元。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體系,教職員工已達到22279人,其中專職教師19276人,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師資占80%以上。
西藏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西藏已擁有中學101所,小學820所,教學點3033個,中小學在校生354644人,其中區內初中在校生3475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451人。西藏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3.4%,實現了在牧區普及三年義務教育、農區普及六年義務教育、主要城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建立了16所中等專業學校,在區內外學習的中等專業學校學生達到8161人。隨著成人教育的發展,西藏的青壯年文盲率由1951年前的95%下降到1999年的42%。高等教育發展很快,先后創辦了西藏民族學院、西藏農牧學院、西藏大學、西藏藏醫學院4所高等院校,現有在校學生共計5249人。
幾十年來,西藏已培養大學畢業生2萬余人,中專畢業生2.3萬余人,有了一批藏族博士、碩士,并已擁有一大批藏族科學家、工程師、教授、名醫、文學藝術家等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