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孕育的古老文明中,藏醫藥學是一枝奇葩。藏醫人數僅占全區醫護人員的1/10,但服務的人數卻占到總量的1/3。“在很多縣人民醫院,一個藏醫科的門診量相當于其他科室的總和。”自治區衛生廳藏醫藥管理局負責人巴桑介紹。
藏醫醫療服務網絡覆蓋全區
在林芝地區藏醫院,邊巴倉決副主任醫師為一名藏民做腳部的牛角吸,以解除其疼痛。類似牛角吸,全區10所縣級藏醫院和60多所縣藏醫科能夠運用藏醫艾灸、火罐、藥浴、放血等特色和適宜技術,開展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疑難病的診治。目前,藏醫醫療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區。截至2008年底,全區有獨立的藏醫醫療機構18所。全區地區級以上藏醫醫療機構藏醫病床達到650張,全區藏醫藥工作者達2139人。
西藏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喜樂說,民主改革前的舊西藏,僅有3所規模極小的官辦藏醫藥機構,沒有一張病床,從業人員不足百名。如今,中央確定自治區、6個地區和20個縣藏醫院改擴建項目,總投資1.42億元。自治區對藏醫藥事業發展的專項經費也不斷增加,已由原來每年1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000萬元。
藏藥產業銷售體系初步形成
由于紅景天、蟲草、雪蓮、高原靈芝等都生長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一帶的高山、裸巖、灌木叢等地帶,藏藥生產多是由醫生“自采、自制”。
目前,藏藥生產已實現從傳統的手工作坊到產業化、規范化和規模化生產方式轉變,成為西藏特色和支柱產業之一。藏醫藥產業銷售體系初步形成,年產值達6億多元。西藏有18家藏藥生產企業通過國家GMP認證,能夠生產360個藏藥品種。
藏藥其實很便宜,除少數貴重藥以外,基本上一周療程不超過10元,每天1元左右。藏藥以丸散劑為主,湯劑很少,這和高原沸點低、丸藥便于攜帶有關。藏成藥的味數一般較多,如七十味珍珠丸有70種藥物,常覺則需要100多種藥材。
藏藥的安全性如何保證?西藏藏醫藥研究院院長次仁巴珠說,藏成藥大多是多種藥材合成的,幾乎沒有單一成分的藥,有的藥方配藥成分甚至高達100多種。每一方劑都有一種主藥,起主導作用。有些藥物在應用前必須進行加工炮制,以消除和降低藥物的毒性。藏成藥的審批遵照國家相關審批流程執行,其安全性由國家相關審核機關把控。
藏醫藥在傳承中發展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而表現藏醫學內容的唐卡,藏語稱為曼唐。
自治區積極開展藏醫藥文獻典籍搶救、挖掘、整理工作,編著出版了《四部醫典大詳解》、《四部醫典80幅彩色唐卡系列掛圖》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著、專著以及300余部藏醫藥古籍文獻。
從1300多年前藏醫巨著《四部醫典》的誕生到今天,傳統藏醫藥以民間師承教育、寺廟教育和規模不等的學校教育方式得以傳承下來。西藏藏醫學院院長尼瑪次仁說,和以前研究藏醫的貴族和僧人不同,現在西藏藏醫學院的在校生90%都是農牧區藏民子女。從建校之初的300名學生,到現有各類在校生1500多人,有77名藏醫碩士和2名博士已畢業。
西藏生態脆弱,植被薄,有些山上的草皮僅一寸厚,一旦破壞很難再生。如何做好從野生到種植的轉變,成為藏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巴桑說,《藏醫藥現代化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被列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標志著中國藏醫藥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高原奇葩粲然綻放,藏醫藥在傳承中得以發展。
來源:西藏日報—中國西藏新聞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