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西藏:“世界屋脊”筑起綠色生態屏障
上世紀80年代,一位南京林業學院教授自愿從江南水鄉來到雪域高原工作,一待就是18年。她就是被西藏群眾稱為“森林女神”的徐鳳翔。工作期間,徐鳳翔發現許多西藏珍貴的自然資源很容易被破壞,于是多方奔走呼吁,最終促成了墨脫自然保護區、色季拉封山育林區、巨柏古林保護點等多個保護區(點)的建立。
江孜縣白居寺周邊山上氣候干燥,海拔高,長期以來一直是荒涼一片。為改變這種狀況,白居寺的尼姑自發上山植樹造林。10多年間,她們累計植樹十幾萬株,綠化荒山面積400多畝。如今,昔日的荒山禿嶺已經滿目翠綠。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地理環境特殊,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她不僅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還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
為保護好“世界屋脊”這片碧水藍天,西藏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努力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僅“十一五”期間,全區用于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資金就達106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倍多。特別是“天保工程”啟動以來,項目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生態功能明顯恢復,新增森林面積40萬畝,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
得益于“天保工程”的實施,如今在林芝地區,已經出現了一批如魯朗等堪比瑞士風光的小村、小鎮景點,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好去處,為農牧民增收、幸福西藏建設增添了后勁。
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立47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2個生態功能保護區、1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同時,植樹造林172萬畝,防沙治沙64萬畝,退牧還草591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平方公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數量連年增長。
長期關注西藏環保的專家指出,迄今為止,西藏仍然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納木錯的大氣環境質量堪比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