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是誰幫我們修公路,是誰幫我們架橋梁,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黨……” 優美的歌聲記錄的是歷史,傳遞的是真情。翻開厚厚的《西藏發展史》,我們驚奇地發現,在解放軍十八軍進藏之前,舊西藏無電站、無公路、無企業、無機場、無光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駐藏部隊的幫助下,西藏建起了第一座工廠——林芝毛紡廠;中國最長的輸油管道——青藏輸油管線;世界海拔最高的蓄能電站 ——羊卓雍湖電站;世界海拔最高、飛行難度最大的國際機場——貢嘎機場……這些“造福工程”只是整個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的縮影。
在達賴統治的那個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社會的舊西藏,政治腐敗,百業蕭條,經濟十分落后,交通閉塞。既沒有現代工業,只有牧業和少量農業、手工業,農業生產率十分低下沿襲著千百年來的“二牛抬杠”“刀耕火種”的生產模式。也沒有現代意義的公路,交通閉塞,“羊腸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獨木橋”是舊西藏的真實寫照。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特別是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彈指60年間,西藏工、農、牧業不斷發展,文教衛生事業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新世紀以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最快的時期。2010年西藏實現生產總值507.46億元,同比增長12.3%。
綜合交通運輸網初步形成,墨脫公路和拉薩至貢嘎機場專用公路開工建設,80%以上國道完成了路面黑色化整治改建,54個縣通油路、6個縣油路在建,公路通車總里程5.8萬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那曲物流中心建成運營,拉日鐵路開工建設;林芝、阿里、日喀則機場建成通航,到今天,龐大的交通運輸網像血管一樣,將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藏各地。
以水電為主的綜合能源體系加快建立,獅泉河、直孔、巴河雪卡等電站竣工投產,藏木、果多等電站建設順利;青藏直流聯網工程開工建設,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扎實推進,全區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97.4萬千瓦,比“十五”末增加47.4萬千瓦,在建規模95.6萬千瓦。利用豐富的水能、地熱、太陽能、風能等資源發電,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耗能問題。特別是近20年來,飛速發展的電力事業成為推動西藏經濟發展的“加油站”。
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三大灌區”建設進入收尾階段,江北灌區加快建設,旁多水利樞紐工程加快推進,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11萬畝。城鎮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3G網絡實現縣縣覆蓋,互聯網用戶超過115萬戶,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光纜、通傳真,如今,隨處可在的通信信號像道道高原彩虹,架通萬里山鄉的“空間走廊”。在珠穆朗瑪峰腳下、在藏北高原、在三江流域、在尼洋河畔,隨著“村村通電話”工程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牧民正通過信息化橋梁,昂首闊步奔向小康。
經歷過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陽的溫暖。西藏和平解放時,為感謝解放軍讓自己翻身做主人而改名為“丹增金珠(意為農奴丹增家庭從此解放了)”的一位藏族青年,如今已是一頭銀發。每天,他都會走到布達拉宮廣場國旗下,仰望五星紅旗嘴里念念有詞,懂藏語的人聽得明白,他說的是:祝愿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相信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
來源:中國西藏網綜合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