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多地營養餐調查:維西縣與校長簽訂責任書
昨天,省教育廳通報了全省部分州市中小學營養餐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方式:各州市都因地制宜地探索營養餐實施的路子,不再拘泥于“蛋奶”形式,不再拘泥于3元錢這個范疇。只要能給學生增加營養,各州市都有創新做法。
比如大理推出了以餌絲、米線等為主的組合套餐,臨滄將營養餐分為早餐和午餐兩項內容實施,每生每天補助3.5元等。
會澤要求校長每天進食堂檢查
曲靖市會澤縣采取食堂供餐的模式,為學生提供營養膳食,并通過六項措施嚴把食品安全關。
其中包括,各學校嚴格按照食品加工要求加工食品,生食、熟食不共用菜刀和案板,不使用成品桶裝豬油,食用豬油盡量自行煉制等。條件成熟的學校食堂從業人員統一穿工作服、戴口罩并掛牌上崗,學校設置更衣間。
要求校長每天進食堂監管供餐情況,總務主任和食堂管理人員每餐監管供餐情況。
縣營養改善計劃辦公室和各類學校分別建立了食品衛生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制定了詳細應急預案,明確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措施,救治人員、危害控制、事故調查、善后處理、輿情應對等具體工作方案,并組織演練。
臨滄市營養餐分為早餐和午餐
臨滄市結合實際,將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分為營養早餐和營養午餐兩項內容進行實施,每生每天補助3.5元,其中國家補助3元,各縣(區)配套補助不低于0.5元。
2011年12月28日,臨滄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市8縣(區)1437所學校27.3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天每人享受到營養早餐和營養午餐。其中營養早餐為一個熟雞蛋和一盒牛奶;午餐為一個串葷菜或面包、饅頭、蘋果等。
紅河州三種方式供餐
2012年,紅河州實施營養餐改善計劃的學校2446所,受益學生512552人。
目前,紅河州各縣市在供餐形式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由縣級統一采購,全部學生統一采用早餐或課間餐方式,向學生提供牛奶、雞蛋、面包、糕點等;二是實行食堂供餐為主,資金下撥各校自行采購,主要通過學校食堂向學生提供完整的中餐服務,以供給學生肉、蛋、蔬菜為主;三是實行企業購買和學校食堂供餐相結合的混合模式,對有食堂的學校和住校學生采取食堂供餐,以肉、菜為主。對不住校的學生采用課間餐方式,以蛋奶為主,采用這種類型的縣市較多。
維西縣與校長簽訂責任書
維西縣教育局制定了營養改善計劃管理制度,具體規定各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同時和全縣各中小學校長簽訂了維西縣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目標責任書,做到責任到人。
其中,學校食堂設立營養餐窗口,營養餐嚴禁實行社會化,實行獨立建賬、報賬制度;跟蹤監測、及時改進。建立學生營養狀況監測評估制度,及時掌握學生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滿足營養需求,學生營養狀況是否得到了明顯改善,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予以整改。
楚雄州每個領餐學生都要簽字
楚雄州“營改計劃”涉及全州10縣市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縣城所在地學校除外),共1079所學校,享受學生達248917 名。
對營養餐供應商公開招標,同時合理確定供餐內容及模式。各中小學按照供餐模式分為提供營養中餐和營養早餐、課間餐,也有在寄宿制學校一日三餐的基礎上提高質量的供餐方式,營養早餐供餐內容主要有:牛奶、雞蛋、米線、面條、面包,中餐供餐內容主要是提供免費肉類。按照食品供應來源分為兩種:企業提供(牛奶、雞蛋、面包、肉、其它)和企業配送加自主加工模式(牛奶、雞蛋、米線、面條交叉提供)。
嚴格營養餐發放程序。由班主任負責,按班級按時到配送室進行簽名領取營養早餐食品學校按學生數定量分配到各班,各班領取食品后,分配到每個學生,享受的學生進行簽字確認。
大理州結合當地口味增加品種
大理州378658中小學和特殊教育學生納入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條件。按照“安全、衛生、營養、熱乎、可口”的標準,因地制宜確定合適的供餐內容,突出地方口味特色的要求,確定了學校營養餐的供餐方式,并對供餐形式、供餐食品、供餐食譜提出了明確要求。
進一步明確過渡時期供餐模式。對實施范圍內的學生,由學校設置學生營養窗口,統一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點,具體內容以衛生部門(專家組)提供的營養套餐為主,如提供以餌絲、米線、面條、包子等為主的組合套餐。所選的營養補充食物,要因地制宜,結合學校所在地物產和居民飲食習慣,盡量做到有干有稀、粗細搭配,交替食用;盡量做到營養豐富、味道可口,保證蛋白質、脂肪和其他營養元素、礦物質的攝入量。
寄宿制學校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補助資金直接打入受助學生個人就餐卡,由學生自由選購飯菜品種、數量,學校食堂憑充值卡或飯菜票結算。對走讀的學生可以發放早點餐券,由學校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點。
來源:昆明信息港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