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工藝面前的五道門檻
年輕的烏銅走銀的傳承人正在現場示范這門神秘的手藝。
我國文化產業在經過多年的探索性發展后,已經進入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當前,我國從物質消費進入文化消費并重期,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巨大。舉國上下的文化產業正進入一個高速增長周期的入口,正走向一條康莊大道。
此前,盡管席卷全球的金融“寒流”在大面積擴散,但閃耀著民族特色光芒的云南文化產業卻如山茶花一般,開遍了整個云嶺大地,煥發著勃勃生機。其中,把民族文化、歷史文化資源轉變為發展優勢、資本優勢和品牌優勢,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成為令人關注的“云南現象”。
但眼下,消費升級中對文化娛樂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原有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已經捉襟見肘,明顯滯后于整體經濟和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南省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面臨老化的問題十分明顯。”省政府參事、云南省民營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花澤飛直言,“當前以《麗水金沙》為代表的演藝產業仍然是云南省文化產業的拳頭產品,云南省比較知名的16場演出都是10年以上的產品,市場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和吸引力。”
當“云南現象”漸漸冷卻過后,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將何去何從呢?民族民間工藝品的設計、生產、營銷在云南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我們不妨問道云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見微以知著。
市場競爭與文化傳承的背離
“現在,市場上單純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方式,給家鄉的扎染技藝和生存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這也深深刺痛我的內心。”這是迫使張翰敏做出決定回家創辦藍白里文化交流工作室的最后一根稻草。
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的周城,土生土長的周城白族金花張翰敏今年創辦了一家名為“藍白里”的文化交流工作室,她希望借此引入現代的經營和市場營銷方式,多角度促進周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進一步保護當地的文化遺產。
“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和提升周城扎染背后的文化意義及價值,讓扎染重回到對人、對環境友好的原初價值。”張翰敏說。而在四年前,當她將家鄉布藝搬上網店時,她的想法還不是這樣。
“隨著網店的不斷發展,我漸漸意識到以往只從產品的外觀價值來做消費選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后將是追求了解產品故事與內涵的時代。”張翰敏侃侃而談,“而產品的故事和內涵來源于產品背后的文化。”
“現在,市場上單純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方式,給家鄉的扎染技藝和生存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這也深深刺痛我的內心。”這是迫使張翰敏做出決定回家創辦藍白里文化交流工作室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北京回到老家周城,白族金花張翰敏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落葉歸根”,更讓自己致力于挖掘的白族扎染藝術回家扎了根。她也漸漸認識到,只有在有文化土壤的地方扎根,才能吸取其茁壯成長的養分,給予它發展壯大最適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