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怎么化解眾多難題?
“推動小企業發展是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協助,融資領域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專家告訴記者,小企業面臨的產業導向、人才、內部管理等問題亟待解決。此外,要從稅收、收費等方面給中小企業減負優惠,以發揮政策合力的作用。
事實上,小企業的生存困境正在倒逼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產品結構轉型升級。在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劉仁伍看來,當前部分小企業出現的經營困難,是經濟轉型背景下多種因素疊加產生的結果,某種程度上也是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陣痛”。“只有不斷深化結構調整,合理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功能,有效提升小企業發展的整體質量,才是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長遠之道。”劉仁伍說。
正如一個嗷嗷待哺的孩童,小企業在這一輪轉型發展中急需“保育箱”、“幼兒園”。而在紡織業集聚地紹興縣,我們已經能看到這種公共服務平臺的身影。
水沒盈丈,大鱷生焉。因為市場與產業近在咫尺,這種曼妙的形態,讓中國輕紡城紹興縣的大企業和小工廠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傳統的國家科研單位,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這個民營研究院已經從產業形態里衍生出來,自然而然也是實實在在地為中小紡織企業服務。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而言,管理和溝通成本最低化,是企業的自然選擇。而立足于這樣的現實之上,研究院也有了廣大的技術應用空間。
“通過公共的平臺,能幫助小企業解決共性需求、暢通信息渠道、改善經營管理、實現創新發展。”省工商聯在調研報告中指出。“除此之外,行業協會、商會也應該切實履行自己為小企業服務的職能,幫助小企業健康成長。”
相關評論
需要更多的平等關照
銀監會日前出臺了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要求商業銀行對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實行差異化考核、適當提高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容忍度等措施,政策意在讓金融資源更多地向小企業傾斜,以緩解當前一些企業出現的“錢荒”現象。
今年以來,在貨幣和信貸政策日益趨緊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貸款難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小企業日常生產與經營,在上游原材料價格高企、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一些區域出現了小企業資金鏈緊張、經營壓力驟升的問題。
銀監會出臺這一政策的背后,凸顯出當前我國金融服務中信貸投放仍不均衡的現實。政策與其說是對小企業信貸政策的傾斜,不如說是還給小企業一份應有的金融服務獲得權。眾所周知,一直以來與大企業相比,小企業若想獲得相應的信貸資源,往往有著更大的難度。
在金融權利方面,小企業缺少一份應有的平等。這種不平等被金融學者解釋為結構性資金缺口現象。具體來說,即在當前一些中小企業貸不到款的同時,卻又有相當多的大企業資金異常充裕,這邊小企業開不了工,那邊一些大企業卻可以從容地用銀行資源買樓買地。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象并不獨見于當前的貨幣緊縮時期。即便是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施了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之后,在天量信貸的投放中,小企業亦未獲得與大企業等同的金融機會。
事實上,不平等并不僅僅發生在金融資源的獲取上,當前一些小企業運營日漸困頓、舉步維艱的背后,除了自身競爭力不強之外,也與諸多不平等疊加有關。除了在信貸方面難以獲得平等的權利外,在行業準入、政策扶持、行政調控等領域,小企業均處于弱勢。
這些不平等是機會的不平等。在經濟轉型期,相比于結果的不平等,機會的不平等更加有傷于市場經濟土壤的形成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一些民營企業因種種限制無法進入到玻璃門另一端時,當一些壟斷企業一味做大做強影響到上下游資源供需環境時,影響的將是市場的活力、公平競爭的秩序和國民經濟的創造力、內生動力。
當前小企業經營困難,并不僅僅是因為銀根的緊縮,而是因發展機會正變得日漸狹窄與局促,從這一角度來講,除了信貸松綁外,中小企業需要更多的平等關照和解困之舉。
■ 鏈接
量大面廣的工業小企業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支撐起了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的半壁江山。從2010年浙江工業小企業在全省工業經濟的各項指標占比來看,其產值占49%,就業占60%,稅收占39%,出口交貨值占44%,科技活動經費占36%。
從幾個主要經濟指標看,全省小企業的經營狀況總體良好。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2010年,全省小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923.1億元,同比增長49.6%,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幅12.1個百分點;產銷增速同步高位增長,2010年全省小企業實現總產值25336.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9.0%,同比增長36.1%,高于大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增幅8.5個百分點;出口占比降幅開始收窄,2010年全省小企業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4719.5億元,同比增長31.8%,比2009年同期提高36.5個百分點;主導產業保持快速增長,2010年全省資源類行業、機械制造業、電子業三大板塊繼續領漲其他行業。
來源:浙江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