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至今20多年的建設,這座固有園林城特色的城市,今天已完美地與現代都市的氣息融合了起來,一個規劃先進,布局科學,公用設施健全的現代化都市正日益吸引著世界各國人們的目光。
[總體規劃 功能完善]早在1985年5月20日,新華社播發了題為《國務院批準長春城市總體規劃》的電訊稿。國務院在這個總體規劃的批復中指出:“長春市的城市建設要堅持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把長春市建設成經濟實力較強、社會文明進步、城市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城市。要加強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街區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要重視城市設計,充分發揮長春市園林綠化的優勢,本著尊重自然、尊重歷史的原則,精心塑造建筑別致、街景獨特、環境優美的園林城市形象。”這個新時期的長春城市建設的新規劃,指導著長春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今天,這些規劃已經變成了現實。特別是1998年以來的5年間,長春在城市和公用設施的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城市建設 飛速發展]1998年“三路兩橋”工程與快車道的建成通車(青年路、南開運街、春城大街與芙蓉橋公鐵立交橋、光復路高架橋),使人們感受到市區交通的順暢。
次年北三環路、青普高架橋、長白西線城市出入口等“九路九橋兩出口”改造建設工程的竣工,進一步優化和改善了市區的道路狀況。同年,輕型軌道(環線)一期工程,既“綠色交通”概念首次出現在長春人的字典里。
2000年長春市橫貫南北的另一條交通干道工程,全面啟動,亞泰大街展現在人們的面前。54路有軌電車線路的重新改造與開通,使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2001年亞泰大街二期工程與一期工程的貫通,人民大街與陜西路的拓寬,重慶路實現整體改造,建設成了一條購物、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商業步行街等,就連一些老長春人都說不認識長春了。
2002年長春鐵路客運站北站房及北廣場、北人民大街建設工程的啟動,加上今年長春大街、河東路、永寧路和永寧橋、東大橋的新建和改建,都極大地提高了市區道路車輛通行的速度與流量。
長春市的公用設施建設近5年來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繼1998年城市居民飲用水質量得到提高后,2001年實施完成了石頭口門水庫的增容工程,2002年又啟動了城區二次供水設施的3年改造工程。2003年,全市水廠日綜合生產能力達115.6萬立方米,規劃區使用自來水人數達239.2萬人。
提高住宅小區生活環境質量的一項內容就是新建住宅都安裝使用管道煤氣。2003年全市人工煤氣和天然氣供氣總量分別達到18831和14100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到67870噸。市區使用煤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戶數達82.1萬戶。城區集中供熱面積達到5895萬平方米。
到2003年末,長春城區人行道路鋪裝總面積已達到了1722.6萬多平方米,既美化了城市又使人們的行走變得方便舒適了起來。長春市內眾多的廣場、公園、綠地等也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健身與娛樂的活動場所。占地60多公頃的長春公園,加上原有與擴建的勝利公園、南湖公園、勞動公園、兒童公園、牡丹公園等10余所各具特色的公園,全都做到全年免費向市民與游人開放,實現了與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接軌,開創了國內大都市之先河。
占地20多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草坪鮮花、白鴿綠瓦、樹墻甬道、雕塑坐椅,周圍的綠樹與建筑等組成了一幅長春人所喜愛的如畫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