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新世紀初,我國將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適應時代發展,立足市情,科學制定與正確實施《長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對于加快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步伐,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關 鍵性、奠基性意義。
一、加快發展的條件和環境
(一)基礎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九五”時期,克服 了經濟緊縮、亞洲金融危機和嚴重干旱等困難,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五年內翻 了一番,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為新世紀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 進一步增強。“九五”期間,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五年平均增長13.1%(按可比價格計算)。 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6%,第二產業增長14.1%,第三產業增長14.9%。人均國內生 產總值達到11760元,年均增長12.1%。全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八五”時期增加1.3倍,年均增長16.7%。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1995年的21.6 ∶42.4∶36.0,到2000年調整為14.7∶44.3∶41.0。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汽 車、農副產品深 加工、高新技術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0%左右。非國有經濟和開發區 經濟快速發展,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50%和30%。全市組建各類企業集團 136戶,其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20余戶。
——經濟體制改革成果顯著。國有企業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轉換機制為突破口,加快建 立現代企業制度。53%的企業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和住房、人事、 分配制度等項改革逐步深入。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經濟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外貿進出口總 額五年平均增長33.7%,進出口總額占全市國內生 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2%,比1995年提高2.8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12.4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達到1000多戶,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合作關系。
——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逐年增強。提前完成引松一、二期工程,日增90 萬噸原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15.8萬噸。電力供應基本滿足需要,城市熱化率達到55%,城 市綜合氣化率達到93%。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06萬門,電話普及率達到23部/百人(含移動電話)。市區道路改善明顯,農村鄉鄉之間通柏油路。城市大氣質量明顯提高,綠化覆蓋率 達到38.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3平方米。
——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到2000年,城市人均可支配 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550元和2420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9.5平方米,農村 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顯著,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市常 住人口總數達到733.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6‰以內。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平均壽命達到72歲。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二)機遇和挑戰
“十五”期間,我市現代化建設將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 展開。宏觀環境的變化,總體上為長春提供了加快發展的新機遇,但也面臨許多嚴峻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全球經濟形勢總體趨好。尤其 是加入WTO后,有利于我市發揮后發優勢,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充分利用國外資本、技術 、人才,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經濟競爭力。但入世后,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劇, 對我市粗放型農業和稚弱的汽車工業,將產生較大沖擊。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隨著國內市場機制的強化,市場體系的完善,我市可以在 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內聚集加快發展的要素,獲得生機與活力。但由于我市市場經濟體制建 設相對滯后,影響發展環境的優化與城市凝聚力的增強,一些轉制遲緩的國有企業生存空間 更為狹窄。
——我國經濟進入新的較快增長時期。國家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入世界貿易組 織、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實施西部大開發、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了 良好的宏觀環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我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十分突出,要同時完成加 速傳統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城鄉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任務,必須付出超常的努力。
——我市具備加快發展的比較優勢。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人力資源充足,可滿足多層次需求;開發區增長勢頭強勁,發展空間廣闊;主導產業有相當基礎,發展后勁很大;對先進技術學習吸收能力較強,有發揮后發優勢的潛質;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經濟發展軟環境明顯改善,總體服務功能逐步增強。這些條件利于我市持續快速發展。
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也要正視制約發展的諸多矛盾和困難。經濟總量不大,財政收入偏小;結構性矛盾突出,國有經濟比重偏大,多數企業素質不高,名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不 強;縣域經濟發展滯后,農村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緩慢;經濟外向度不高,進出口貿易總額較小;科技對經濟的拉動力不強,科技教育的比較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 盾日漸突出,環境保護與治理任務艱巨;城鄉居民收入提高不快,社會就業渠道不寬,社會 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滯后,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些矛盾和問題在一 定時期內將繼續存在,不可避免地影響加快發展的進程。但只要我們正視困難,善于應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就能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逐步消化矛盾。
二、戰略任務和發展目標
(一)發展階段
“十五”期間,我市將由初步實現小康轉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城市經濟將由以傳統工業為 主向現代工業過渡,農村經濟將進入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對外開放將進 一步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進,體制建設將由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轉 向全面建設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將由打基礎階段轉入快速發展階段。
“十五”期間,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前提下,繼續實施五大戰略:
——依法治市戰略。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和健全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完善法規體系,優化法制環境,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建設法制化城市。
——科教興市戰略。通過科教優先發展,加大科教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經濟持 續發展,為產業升級并向知識經濟邁進奠定基礎。
——開放帶動戰略。通過筑巢引鳳,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人才、資金、管理經驗 ,擴大國際合作,走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路子,增強我市經濟實力與競爭能力。
——縣域突破戰略。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把發展縣域 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突破點,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縣域工業的主要增長點,圍繞農 業增效、農民增收、財力增強,加快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實現全市 城鄉一體化發展。
——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人口素質,優化發展環境,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資源 ,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增強發展后勁。
(四)重點任務與目標
“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是:突出發展工業,圍繞工業調整 農業, 完善提高服務業,建設“三個基地”,壯大“四大主導行業”,完成“十項階段性任務”, 初步把我市建成適合企業發展、適應人才建業、適宜市民居住,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 區域性中心城市,向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宏偉目標跨越。
1、建設三個基地
——汽車產業基地。鞏固汽車產業優勢,積極利用國際資本,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加快 汽車科研開發,壯大汽車產業規模,提高汽車零部件配套水平和輻射能力,完善汽車服務體 系,把我市建成集汽車制造、科研開發、教育、旅游、貿易、服務為一體的全國最大的汽車 產業基地。
健全產業化組織形式, 拉長產業鏈,把我市建成全國重要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科教文化基地。推進科技市場化進程,加強科研開發,加快技術轉化,大力發展高新技 術產業,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搶占部分領域核心技術的制高點。加強基礎教育、職業 教育和高等教育,積極發展非義務教育產業,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發展長春特色文化,培育汽車文化、影視文化、科技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藝術魅力。“十五”期間,力爭把我市 建成區域性科教文化基地。
2、壯大四大主導行業
依托產業基礎和優勢,面向市場需求,繼續加快發展汽車、農產品深加工、高新技術三大支 柱產業。“十五”期間,突出壯大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光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四個主導 行業,加大投入,壯大規模,提高水平,延伸產業鏈,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到2005年,各主 導行業銷售額均達到200億元以上,其中汽車產業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以上。
3、完成十項階段性任務
——形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規模與實力。保持較快發展速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縮小與發達城市的差距。全市國內生產總值 五年平均增長12%左右(按可比價格計算),力爭比2000年翻一番。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 000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財政收入增長11.3%。
——基本完成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產業振興與產業調整并重,圍繞工業調整第一產業 ,改造提高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國有經濟退出大部分競爭領域,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到2005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3∶42∶45 ,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調整為38∶22∶40,非公有經濟比重達到60%左右。
——總體實現比較寬裕的小康生活。努力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 城鄉人民生活力爭達到國內中上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拓寬就業渠道,著力解決城 鄉勞動者就業問題。加快以經濟適用房為重點的普通住宅建設和農村住宅建設,增加居住面 積,改善人居環境,完善社區服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 五年平均增長10.2%和13.2%。
——奠定縣域工業化基礎。依托縣域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注重 多層次加工轉化,著力發展精深加工,積極開發優質名牌產品。以縣城、市郊衛星鎮、部分 建制鎮為重點,規劃建設新興工業園區、鄉企小區和產業化龍頭項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 各具特色、競爭能力較強的縣域工業體系。到2005年,縣級財政實現自我收支平衡。
——顯著改善交通通訊條件。科學規劃城鄉道路布局,提高城鄉道路標準,加快建設長春國 際機場、城市軌道交通、繞城、環縣(市)高等級公路;建成以多媒體為基本傳播手段的數字 化通訊網絡,完善長春信息港及信息網絡工程。到2005年,新增公路500公里,新增互聯網 用戶20萬戶,基本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訊體系。
——奠定生態城市基礎。完善以法治化管理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恢復生態系統,加強 生態建設與保護,提高城鄉環境質量,發展綠色經濟和生態環保產業,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 ,促進資源 、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到2005年,初步形成人與自然較為和諧的生態體系基礎。全市 森林 覆蓋率達到1453%,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 。
——初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在加快長春市區建設,擴大城市規模與實力的同時,加強縣 (市)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中等城市的承載能力。加快建設經濟強鎮,發展一批衛星城 、小城市,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層次分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城鎮 化水平達到50%左右。
——建成以開發區為主體的長春南部新城。全力支持開發區加快發展,堅持高標準規劃,高 起點建設,大規模引進,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一批名牌產品,建成光電子、生物制 藥、玉米加工等一批新興工業園區,汽車和電腦兩大區域性批發市場以及凈月、雙陽生態旅 游基地。到2005年,開發區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50%左右。
——提高城鄉現代文明程度。實施文化名城戰略,精心開發保護各類優秀文化資源,建設一 批現代文化設施,培育文化精品,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塑造城市文明形象。開展“文明社區 、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創建活動,提高居民素質。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
——提升人才存量與質量。堅持挖潛、培育、引進、儲備并重,高、中、初級人才協同開發 的原 則,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努力建設一支高層次專業技術隊伍、高級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和 高素質的黨政管理干部隊伍。改善人才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三、縣域經濟
以農民增收、財力增強、保持糧食生產能力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體制創新為基礎,以農村工業化為重點,構筑貿工農一體,產加銷相連的龍型經濟體系,加快農村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縣域經濟的突破性發展。
(一)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
加快由數量向質量型、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型、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型跨越,實現農村 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和農民收入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長6%。
1、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
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推動種植業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糧食作物 向優質化、專用化發展,壓縮普通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專用玉米、優質水稻和優質大豆種植 面積。經濟作物重點圍繞薯類、瓜菜、果品、花卉苗木、優質煙葉、特種油料、藥材、食用 菌等八大類上規模、上水平、上品系。飼料作物重點發展高能量、優質蛋白品種。城市近郊逐步退出糧食生產,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建設農業觀光區,形成都市型農業圈。到2005年 ,糧經飼比例調整為70∶25∶5;經濟作物品系鄉鎮達到50個;建設都市農業示范鎮15個; 建成萬頃現代農業示范區、50萬畝生態農業示范區、100萬畝全程機械化示范區、50萬畝旱 田節水灌溉示范區、50萬畝優質綠色水稻及標準化栽培示范區、50萬畝出口蔬菜示范區六大現代農業示范區。
2、加快發展畜牧業
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價格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構筑以畜牧業為主體的農業經濟框 架,建設現代化畜牧業大市。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發展50個畜牧業強鄉(鎮),培育25萬個 養殖大戶。積極發展精品畜牧業。推行標準化生產,重點搞好品種改良和飼養方式的改進, 提高畜產品品質, 降低飼養成本。豬、牛、禽、鹿等常規品種實現良種化,三元雜交豬和三元雜交牛分別達到 90%和85%;山雞、鴕鳥、香豬、小尾寒羊等新特品種擴繁擴養,形成規模。搞好無規定疫 病區建設,控制疫病的發生,實現獸醫衛生與國際標準接軌。
3、加速發展鄉鎮企業
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重點實施三大工程:實施小區帶動工程。在全面搞好鄉企小區規 劃的基礎上,突出建設100個重點鄉鎮小區,構筑小城鎮經濟群。實施“三強”工程。發展 30個銷售額超20億元、稅金超1000萬元的重點鄉鎮;扶持60個銷售額超10億元 、稅金超50萬元的強村;壯大30戶企業集團和大中型企業。 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改造一批重點企業,創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開發一批名 牌產品,造就一批跨世紀的企業家隊伍和高級管理人才隊伍,提高鄉鎮企業的運營質量和效益。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圍繞“發展十條龍,建設食品城”總體目標,建設與龍頭企業緊密聯結的商品生產基地,培育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龍頭企業群體,整體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建設十大商品生產基地。圍繞產業龍頭,建設專用玉米、優質水稻、瘦肉型豬、肉牛、 肉雞、肉鵝、梅花鹿、肉羊細毛羊、蔬菜、果品十大原料基地,基地生產水平與龍頭加工需 求相適應,基地與龍頭結成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
——培育20戶龍頭企業。每個區建1-2個、每個縣(市)建2—3個、全市建20個規模較大、 納稅較多、外向為主的龍頭企業,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龍頭企業群體。
——完善提高十條龍型系列加工。玉米系列,開發賴氨酸、果糖、燃料酒精、變性淀粉等下 游產品,加工能力達到400萬噸;大豆系列,開發精煉油、大豆蛋白、脂肪酸等產品,加工 能力達到100萬噸;水稻系列,精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肉豬系列加工能力達到300萬頭;肉 牛系列加工能力達到40萬頭;雞系列加工能力達到1.4億只;鵝系列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只 ;鹿系列產品銷售額達到20億元;酒系列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蔬菜系列加工能力達到50萬 噸。
(三)努力搞活農產品流通
以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為目標,壯大主體,強化載體,創新手段,實現流通向生產和消費領域的雙向延伸。
——完善農村流通體系。深化縣(市)國有商業和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加快實行股份制, 吸引廣大農民入股,組建新的農產品經銷組織。以流通為主的農民合作社發展到300個。培育壯大經紀人隊伍,引導農民從事流通和中介服務,農村經紀人隊伍達到10萬人。
——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以產區市場建設為重點,構筑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的市場網絡。重點建設城區農產品綜合市場及五棵樹黃牛、弓棚子生豬、萬金塔羽絨、布海瓜菜、上 河灣果品、鹿鄉鹿產品等輻射東北、面向全國的專業批發市場。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農業生產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搞好農產 品的加工、收儲、運輸服務。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強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重點的科技服 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信息系統,建立準確、及時、系統的農業信息網絡,信息終端達到5000個。創新農產品營銷手段,組織各種形式的農產品展銷,定期辦好“農博會”。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堅持“統一規劃、科學定位、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梯次推進、配套建設”的原則,重點建 設中等城市,擇優扶持示范鎮,適度合并鄉鎮,帶動全市小城鎮建設,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十五”期間,九臺市建成20萬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榆樹市、德惠市、 農安縣城的基礎設施形成20萬人的承載能力。五棵樹、合隆、伏龍泉、米沙子、卡倫等基礎 較好的小城鎮,人口規模力爭達到5萬以上。到2005年,全市農村非農業人口占農村總人口 的40%以上。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以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和城鄉生態環境為目標,推進良種、水利、林業、倉儲“四大 工程”建設。
——良種工程。重點建設玉米、大豆、蔬菜、種苗、優質肉種牛、瘦肉型豬等6個良種繁 育基地,滿足生產需求,發展種子產業。
——水利工程。遵循抗旱與除澇并重的原則,重點搞好二松治理、伊通河城區段治理、 石頭口門水庫增容、飲馬河和松沐兩大灌區改造、澇區治理、西部旱區節水保水灌溉6個項 目建設,使全市防洪、除澇、灌溉、供水能力顯著提高。
——林業工程。重點搞好環城綠化帶、松嫩流域重點防護林、大黑山脈水土保持林、長春近 郊生態林項目建設。到2005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積45萬畝。
——倉儲工程。發展鋼板倉,全面改善糧食倉儲條件。完成3個國家糧食儲備庫和6個世行項 目糧食中轉庫建設,新增倉儲能力85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