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診斷
1.結膜濾泡癥(conjunctival folliculosis)常見于兒童,皆為雙側,無自覺癥狀。濾泡多見于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濾泡較小,大小均勻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濾泡之間的結膜正常,不充血,無角膜血管翳,無瘢痕發生。沙眼的濾泡多見于上穹隆部與上瞼結膜,混濁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并有結膜充血和肥厚等癥狀。
2.慢性濾泡性結膜炎(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常見于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皆為側,顆粒桿菌(B.granulosis)可能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適感。濾泡多見于下穹隆與下瞼結膜,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結膜雖充血,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無瘢痕形成;無角膜血管翳。
3.春季結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此病有季節性,主要癥狀為刺癢。瞼結膜上的乳頭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無病變,易于鑒別。分泌物涂片中可見嗜酸細胞增多。
4.包涵體結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成年人與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在結膜刮片中皆可見包涵體,其形態與沙眼包涵體相同,難以分別。但包涵體性結膜炎皆以急性開始,濾泡皆以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為著,無角膜血管翳,數月至1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與沙眼鑒別。
沙眼應該做哪些檢查
病原學檢測
(1)涂片檢測衣原體包涵體:近年有報告用Papanicolaon染色法檢測沙眼衣原體包涵體,敏感性83%,方法簡便,是最常用的篩選方法,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篩選。
(2)細胞培養法:認為是檢測沙眼衣原體的金標準,但費時,且要求一定的設備技術條件,難作為臨床常規檢測手段。
分子生物學方法
原位雜交法檢測宮頸或直腸活檢標本中沙眼衣原體DNA。亦可用PCR法檢測,可明顯提高檢測敏感性,且可用于鑒定其種及血清型,可用于診斷、療效判斷及流行病學調研,此方法檢出率高于其他方法(表1)。亦有報告用熱啟動聚合酶鏈反應(hot start PCR,HSPCR),可明顯降低非特異性擴增,減少假陽性反應。
治療措施
一旦發現沙眼應及時治療。治療方法可選局部用藥,常用眼藥水有0.05%~0.1%利福平、10%~30%磺胺醋酰鈉、0.1%酞丁胺等,每日3~4次,晚上用眼膏1次,如0.5%四環素眼膏、0.5%金霉素眼膏等。全身用藥因用藥時間長和藥量過大,易發生副作用,故很少使用。有時也可采用手術療法。重度沙眼濾泡較多者,可用海螵蛸棒磨擦法及壓榨法治療,操作時應注意消毒,磨擦手法不可過重,切不可損傷角膜,病變嚴重而廣泛時,可分期分階段進行磨擦。此法只起輔助作用,仍要配合藥物治療。嚴重的沙眼并發癥,如沙眼性上瞼下垂、瞼內翻倒睫、瞼球粘連等,可以采取手術矯正。角膜血管翳嚴重者可考慮施行角膜緣血管電烙術。中醫治療本病,當內外兼施,輕癥可以局部點藥為主,重癥則除點眼藥外,宜配合內治,以疏風清熱,活血通絡為基本治法。 自磺胺及抗生素應用后,沙眼治療上有了顯著進行。實驗研究證明,利福平、四環素、金霉素、土霉素、紅霉素、磺胺及氯霉素等對沙眼衣原體有抑制作用。
局部用藥
0.1%利福平或0.5%金霉素或四環素眼藥水每日滴眼3~6次,效果較好。但此類藥物水溶后,數周即逐漸失效,需重新配制。若制成眼藥膏或混懸液可保存較久。10%~30%磺胺醋酰鈉和0.25%~0.5%氯霉素眼藥水易于保存,效果亦佳。前述各藥一般需持續用藥1~3個月。亦可行間歇療法即用藥3~5日后,停藥2~4周,再行用藥,效果亦佳,易于堅持,對于大部分結瘢而仍有殘余乳頭增生“小島”者,可以硫酸銅筆腐蝕,促進結瘢。
全身治療
急性期或嚴重的沙眼,除局部滴用藥物外,成人可口服磺胺制劑等。連續服用7~10天為一療程,停藥1周,可再服用。需2~4個療程,應注意藥物的副作用。
手術治療
乳頭增生嚴重的,可行藥物摩擦,以棉簽或海螵蛸棒蘸蛸棒蘸磺胺或四環素,摩擦瞼結膜及穹隆結膜。濾泡多者行壓榨術,局麻下以輪狀鑷子擠破濾泡,排出其內容,同時合并藥物治療,促進痊愈。對消眼的后遺癥如少數倒睫可行電解術,瞼內翻倒睫者,需作手術矯正。
沙眼中藥方劑
【辨證】濕熱壅盛。
【治法】散風清脾,祛濕。
【方名】除風清脾飲。
【組成】陳皮10克,連翹10克,防風8克,知母10克,玄明粉(沖服)12克,黃芩10克,玄參10克,黃連10克,荊芥6克,大黃10克,桔梗10克,生地黃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預防
沙眼衣原體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與此分泌物接觸的情況,均可造成沙眼傳播 感染的機會。
預防沙眼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又由于沙眼衣原體常附著在患者眼睛的分泌物中,任何與此分泌物接觸的情況均可造成沙眼傳播感染的機會,因此,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良好衛生習慣,保持面部清潔,不用手揉眼,手巾、手帕要勤洗、曬干;托兒所、學校、工廠等集體單位睡眠區應進行分隔和通風,應分盆分毛巾或流水洗臉,加強理發室、浴室、旅館等服務行業的衛生管理,嚴格毛巾、臉盆等消毒制度;合理處理垃圾,改善廁所環境,減少或消滅蒼蠅,并要注意水源清潔,以阻斷沙眼傳播的途徑,減少感染的傳播,防止沙眼的感染流行。
第一,要教育孩子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保持洗漱用具的清潔。
第二,要保護眼部清潔,手帕、手和臉都要勤洗,不要用臟手揉眼睛。
第三,要定期檢查眼睛,及早發現,積極治療。
控制沙眼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沙眼的四個要素即SAFE戰略。SAFE由四個英文字頭組成,S=Surgery手術,A=Antibiotics抗生素,F=Facial Cleanliness潔面,E=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改善環境。具體內容如下:
S手術矯正沙眼性倒睫:用雙層瞼板旋轉內翻矯正術使磨擦角膜的倒睫向外翻轉,可防止睫毛磨擦角膜進而引起進一步喪失視力,這是有效的預防沙眼性盲的“最后機會”,并且是最急需采取的行動。
A抗菌素治療活動性沙眼感染人群:定期檢查和治療活動性沙眼患者是很重要的,活動性沙眼病例1%四環素眼膏涂眼每天兩次,用藥六周。
F洗面和清潔眼部:增加洗臉的次數以保持面部清潔可有效地防治沙眼,同時要注意毛巾和臉盆專人專用,以防沙眼微生物相互傳播。
E環境的改善(水和衛生)以消滅沙眼:改進水的供應、衛生和居住環境(包括垃圾的處理、消滅蒼蠅、睡眠區的分隔與通風),能夠預防沙眼,這是控制沙眼中需長期進行的最艱巨的工作。[1]
危害
沙眼引起不孕
一些人誤認為沙眼是沙粒吹入眼中引起的。其實,沙眼是由于感染了衣原體而造成的一種結膜和角膜的慢性炎癥性眼病。這種衣原體不僅能引起沙眼,還可能導致女性不孕。
女性不孕,尤其是輸卵管性不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真正開始把不孕當做沙眼衣原體感染的結果來認識,這還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很早以前人們就曾經注意到結核桿菌以及淋病雙球菌的感染為輸卵管性不孕的原因。當進入90年代后,伴隨著沙眼衣原體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發現這一原因引起的不孕開始在不孕病人中占有一定比例。現已證明,這種生殖感染性疾病起源于宮頸管,可波及腹腔,于輸卵管內腔、傘端以及周邊發病,造成粘連,以致對拾卵和輸送卵的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妨礙妊娠。
經調查婦科門診病人發現大約10%能夠檢測出沙眼衣原體。而且,年齡小的年齡組發生率較高,其發生率隨著性伴侶人數的增加而上升。尤其在青春期的少女,其抗原檢出率相當高。因為正處于未生育年齡,對以后的妊娠和分娩將會帶來嚴重影響。
沙眼衣原體感染的癥狀可表現為下腹痛和性交痛。如果此時進行藥物治療,完全可以將感染治愈,進而使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輸卵管損傷消滅在萌芽之中。因此,女性不孕癥在未發現其它不孕原因時,應首先想到是否感染過沙眼衣原體,并做沙眼衣原體感染抗原檢查。進一步的檢查還包括子宮輸卵管造影,可判斷輸卵管的通暢情況以及有無粘連。當無法確定輸卵管的通暢性時,可進行腹腔鏡檢查,同時可進行腹腔鏡下粘連剝離,這已成為一種重要治療手段。
沙眼引起失明
得了沙眼,如不積極治療,任其發展下去,可發生嚴重并發癥,有的可能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1)瞼內翻倒睫。重癥沙眼由于瞼板肥厚變形,使瞼緣向內卷曲,睫毛也隨之內倒(倒睫毛),像毛刷一樣在角膜上刷來刷去,久而久之使角膜上皮損傷,常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形成角膜潰瘍,繼之角膜發生混濁、斑翳,甚至白斑,俗稱“白蒙”,嚴重影響視力,重者失明。
2)角膜血管翳。沙眼在侵犯結膜的同時,角膜上緣往往也被累及。可發生水腫,點狀浸潤,并有成排的新生血管長入角膜淺層,嚴重時可波及整個角膜,視力受到嚴重破壞。
3)眼球干燥,瞼球粘連。患沙眼時,由于結膜全面瘢痕化,使瞼部淚腺和結膜杯狀細胞(分泌粘液)遭到破壞,眼淚減少或根本無淚,角膜干燥,有的發生潰瘍,結膜粗糙不平,重者形似皮膚,覆蓋整個角膜,眼球轉動受限,視力明顯下降,甚至失明。
并發癥
沙眼性上瞼下垂
沙眼感染早期即可出現,上瞼提舉無力呈欲睡狀。在早期是沙眼引起的浸潤、充血、水腫而使上瞼重量增加和米勒氏肌被侵犯所致。晚期則由于米勒氏肌被破壞、瘢痕形成、失去收縮能力而成永久性上瞼下垂。
瞼內翻倒睫
極為常見,由于結膜瘢痕收縮和瞼板彎曲畸形,使瞼緣向內翻轉,而導致睫毛倒向角膜側生長即倒睫,其刺激角膜引起不適。
角膜混濁
角膜是俗稱的黑眼球,嚴重的角膜血管翳及瞼內翻倒睫摩擦角膜以致角膜潰瘍,角膜混濁變白,視力下降。
瞼球粘連
穹窿部因結膜瘢痕收縮而縮短,甚至完全消失,尤以下方穹窿部為顯著,當牽引下瞼時在眼瞼和眼球間的結膜可見有垂直的皺襞,即為本征。
實質性結膜干燥癥
由于結膜廣泛結瘢,使杯細胞和副淚腺分泌功能遭到破壞,淚腺管閉塞,以致結膜不能被濕潤,而逐漸干燥,角結膜上皮發生角化,表現為干澀、刺癢等不適。
慢性淚囊炎
沙眼病變累及淚道粘膜,鼻淚管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慢性淚囊炎,表現為流淚、流膿或擠壓鼻根部大量膿液溢出。
沙眼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結膜濾泡癥(conjunctival folliculosis)常見于兒童,皆為雙側,無自覺癥狀。濾泡多見于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濾泡較小,大小均勻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濾泡之間的結膜正常,不充血,無角膜血管翳,無瘢痕發生。沙眼的濾泡多見于上穹隆部與上瞼結膜,混濁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并有結膜充血和肥厚等癥狀。
2.慢性濾泡性結膜炎(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 常見于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皆為側,顆粒桿菌(B.granulosis)可能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適感。濾泡多見于下穹隆與下瞼結膜,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結膜雖充血,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無瘢痕形成;無角膜血管翳。
3.春季結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 此病有季節性,主要癥狀為刺癢。瞼結膜上的乳頭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無病變,易于鑒別。分泌物涂片中可見嗜酸細胞增多。
4.包涵體結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成年人與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在結膜刮片中皆可見包涵體,其形態與沙眼包涵體相同,難以分別。但包涵體性結膜炎皆以急性開始,濾泡皆以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為著,無角膜血管翳,數月至1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與沙眼鑒別。
沙眼形成原因
沙眼衣原體 ——罪魁禍首
《伯氏系統手冊》(1984)的記載,將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 分為3個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biovar mouse)、沙眼生物型(biovar trachoma)和性病淋巴肉芽腫生物型(biovar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后二者與人類疾病有關。用間接微量免疫熒光試驗,沙眼生物型又分A、B、Ba、C、D、Da、E、F、G、H、I、Ia、J、K14個血清型,LGV生物型又有L1、L2、L2a、L34個血清型。
沙眼衣原體是一類在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大小約250~450nm。衣原體不耐熱,在室溫下迅速喪失其傳染性,加溫至50℃,30分鐘即可將其殺死。但是衣原體耐寒,-70℃下能存活數年。四環素、紅霉素、氯霉素對它有抑制作用,而鏈霉素、新霉素對它則無效。常用的消毒劑如 0.1%甲醛、0.5%石炭酸可將衣原體迅速滅活。
導致疾病
由衣原體沙眼生物變種A、B、Ba、C血清型引起。主要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即眼~眼或眼~手~眼的途經傳播。當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結膜上皮細胞后,在其中增殖并在胞漿內形成散在型、帽型、桑椹型或填塞型包涵體。該病發病緩慢,早期出現眼瞼結膜急性或亞急性炎癥,表現流淚、有粘液膿性分泌物、結膜充血等癥狀與體征。后期移行為慢性,出現結膜瘢痕、眼瞼內翻、倒睫、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損害,以致影響視力,最后導致失明。據統計沙眼居致盲病因的首位。1956年我國學者湯飛凡等人用雞胚卵黃囊接種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分離出沙眼衣原體,從而促進了有關原體的研究。
感染沙眼衣原體后在生活中要明確兩點,既要積極治療,又不要再將病原體傳染別人。
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是患者首先要重視的。由于服藥方便,服藥療程亦不很長,因此患者只要予以重視即能完成治療。患者的配偶應該同時參加檢查和治療。治療后需要復查以確認是否痊愈。
(2)患病期間禁止性生活,直到痊愈為止。
(3)平時注意個人衛生:外陰部保持清潔干燥,每日換洗內褲。由于沙眼衣原體不耐高溫,所用手巾、內褲可以煮沸消毒。個人的盆具個人使用,浴盆洗后及時消毒,不亂用別人的物品,以免造成疾病傳播。
(4)紅霉素可以用于孕婦的沙眼衣原體感染,安全性較好,因此孕婦患者也應該積極治療,以防感染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