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Gettyimages
大家好,我的小名叫圈圈,現在1歲多了,雖然我的頭發很短但是我很喜歡梳頭,嘻嘻!
家校故事
暑假結束了,孩子們重新回到了課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收回貪玩的心呢?翻開書本的時候,假期里的快樂片斷還時時掠過眼前,最是難忘的,當是和爸爸媽媽一年N度的親子游吧?
現代父母深諳“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帶著孩子去旅游成為現代家庭的重要育兒方式之一。體驗生活?益智?還是為了更加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父母對親子游有不同的盤算,但是一些規則卻是可以共同分享的。
三四歲的娃娃:
多見人,多見世面
寶貝:小饅頭,四歲半,愛車、愛畫畫、愛唱歌、愛樂高、愛游泳。
家長代表:爸爸,媒體工作者,愛家、愛運動、愛玩、愛唱、愛工作。
目的地:親近自然的安全地帶
旅途故事:我第一次單獨帶小饅頭出門的時候他才兩歲,和朋友去海邊兩天。聽起來簡單,但對一個平時不負責孩子吃喝拉撒的爸爸來說還是個很大的挑戰。基本慘狀是這樣的:吃飯的時候,先喂他,自己則拿盤子里剩下的海鮮汁泡飯吃,然后抱著他就去追大隊伍;早上,為他穿好衣服收拾完沖到海邊,眼睜睜地看著海釣的船開走了,只好陪他在海邊玩一整天的沙子……
后來就好多了。三歲左右帶他去西北,我因為一個緊急事件耽誤了,由朋友帶他上前一班飛機,我改簽另一班飛機隨后到。前半個行程他都由叔叔阿姨們帶著,他們說他玩得可高興了,一點都不想我。
我帶他在外面,他特別聽話,我也給他很大的自由,想要吃什么玩什么,只要不是有害健康的都可以,越是這樣,他反而越是講道理。
旅行收獲: 1.多見人,多見世面,讓孩子的心胸更開闊;2.用爸爸偶爾的粗放式教育,平衡媽媽日復一日的細膩型教育;3.男孩多跟著爸爸,更像一個小男子漢。饅頭爸/文
小學生:不同的氣候
不同的生活
寶貝:7歲新晉小學男孩,狂熱喜歡車、機器人,性格軟弱,膽小如鼠……
家長代表:媽媽,資深女文青
目的地:帶南方的孩子去看雪
旅途故事:從零上15℃到零下25℃,年初最冷的時候,我和孩子抵達了哈爾濱。當我在降落后的飛機上把毛衣大衣圍脖帽子統統包在小朋友身上的時候,他尖叫:我喘不了氣了,我要看不見了,太夸張了……
沒見過雪的小朋友一出門就抬頭看天空,看飄著的清雪說:“媽媽,雪落在我臉上涼涼的,然后就沒了。”
我也沒有滑過雪,初次帶小朋友去心里也沒底,據說滑雪雖然刺激,但是也挺危險的,還好一直順利,小朋友穿上滑雪板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竟然也一反他往日膽小如鼠的常態,坐在上山纜車上想從最高處往下滑,被我及時制止。冬天飄雪的城市魅力非凡,小朋友瘋狂地喜歡吃涮羊肉,還有烤羊肉串,冰糕一連吃五個,手指頭凍得沒有知覺了,還覺得好有趣。
回來后的英語課上,當同學們紛紛說自己喜歡swimming的時候,他驕傲地說:“I like skiing。”
旅行收獲:1.讓他知道世界很大,與自己生活所在千差萬別,建立多角度思維的基礎;2.很多好玩的地方,好吃的東西,多些體驗,總會有驚喜發現;3.冷,非常冷,是什么滋味。
初中生:
行與知都在路上
寶貝:14歲少年,敏感,狂愛NBA,熟悉一切精彩的電腦游戲,擁有一切青春期少年對成人世界的不屑。
家長代表:媽媽,某公司掌柜。
目的地:來到語言不通的城市
旅行故事:今年7月,我們選在最熱的時候去歐洲,當然是因為正好在暑假。我們都是第一次去歐洲,其中確定路線尤其重要,14歲少年在語言不通的國家,會對什么感興趣呢?這是出發之前,我一直考慮的問題。
經過漫長的飛行,終于抵達柏林,開始我們16天的歐洲行。之前他狂愛西餐,認為西餐比中餐好吃,5天后,他開始想念米飯想念中餐了。我們去的6座城市,幾乎都有世界文化遺產,可是他對此并不感興趣,我想和語言不通有極大的關系。不過,某天他在布拉格街頭跟我說,以前英語課本里說,歐洲的房子都會有伸出來的窗臺,種滿了鮮花。而一抬頭,確實如此。雖然他對文化遺產不感興趣,但至少,他在“行”的路上,聯系到了之前的“知”,誰說不是收獲呢?
旅行收獲:1.和媽媽旅游這次時間最長去得最遠,相互照顧,母子感情大增;2.在維也納美泉宮,聽完中文講解后,兒子指著茜茜公主的畫像說,她美嗎?看起來也一般嘛。小子開始正面表達他的審美觀了。3.歐洲秩序良好,雖無監察,兒子堅持上廁所要付錢,地鐵不許逃票,垃圾絕不亂扔,表現了他一貫的好品性。敏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