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為: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流行傳播
傳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絹等物品。患病者接觸過的公共健身器械等。
2.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3.飲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過的水和食物。
4.吃有病毒或蒼蠅叮爬過的食物。
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征
今年手足口病主要流行的病毒類型主要還是兩大類型:第一個類型就是柯薩奇病毒A組的16型,簡稱為COXA16;還有腸道病毒的71型,簡稱為EV71
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發期。今年的手足口病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是發病高峰期明顯提前,青島市提前了八周;
二是全國高發地區以河南、山東居前,省內則向魯南、魯西南轉移
,且發病強度高于去年;
三是發病90%以上為5歲以下兒童,托幼兒童和散居兒童幾乎各占一半,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
四是實驗室確診的病例大多數是EV71型,危重患兒病例增加。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一般為10歲以下兒童為患者,不過已經出現成年病例
歷史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手足口病與EV 71感染有關的報導則始自20世紀70年代初,1972年EV 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 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澳大利亞和美國、瑞典一樣,是最早出現EV 71感染的國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亞均發生過EV 71流行,重癥病人大多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CNS),一些病人還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癥狀。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CNS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 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超過750例發病,149人致癱,44人死亡。英國1994年4季度暴發了一起遍布英格蘭威爾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監測哨點共觀察到952個病例,為該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歲,大部分病人癥狀平和。
該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資料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其它國家如意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也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 次流行均為EV 71引起,主要臨床癥狀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較溫和,但同時也觀察到伴無菌性腦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均有分離,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與以往不同。20世紀90年代后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 歲,病程僅2天,100%發熱,62%手足皮疹,66%口腔潰瘍,28%病癥發展迅速,17%肢軟癱,17例胸片顯示肺水腫。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西寧、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道。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 000余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后,1986年又出現暴發,在托兒所和幼兒園2次暴發的發病率分別達2.3%和1.9%。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也從手足口病患者中分離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國臺灣省引發大量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 106病例,重癥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并發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東省省招遠市暴發了小兒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個多月里,招遠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
女673例,男女之比為1.5:1,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首例發生于5月10日,7月份達高峰,末例發生于8月28日。128例住院治療患兒,平均住院天數5.1天,其中3例合并暴發心肌炎死亡。
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癥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征,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
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并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采取控制措施。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一)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
4.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居
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并專辟診室(臺)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臺)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
2. 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后,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癥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后才能繼續使用;
6. 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重者隔離
7. 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預防手足口病處方:
1.黃芪15克、生薏仁10克、綠豆10克,先煮黃芪取其液,然后加入生薏仁、綠豆,煮粥食用。
2.中藥藥枕:藿香、艾葉、白菊花各60克。將各味藥潔凈處理,去除雜質,制成藥枕使用。
3.中藥漱口法:金銀花10克、荷葉5克。加水煎藥汁漱口。
4.金銀花12克、白菊花6克、板藍根9克、竹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適用于平時健康的兒童。
5.黃芪12克、防風6克、炒白術6克、蚤休6克。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適用于體弱易感者。
6.中藥飲片煎煮熏蒸法:藿香10克、艾葉10克、佩蘭10克。每30平方米面積場所內,將上述中藥加水1000毫升在敞開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鐘。
治療和預防原則
1、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并發癥,預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愈。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癥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藥及維生素B、C等。有合并癥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后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
2、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采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并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并癥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3、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預防手足口病的10種消毒方法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鐘。 患者衣、被單:煮沸20分鐘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30分鐘。
蚊蠅:可用5%氯氰菊酯(奮斗吶)、2.5%溴氰菊酯或其他殺蟲劑,按說明書使用。
飲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優氯凈等作用30分鐘。
生活用具、書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或用0.3%過氧乙酸作用60分鐘,或用紫外線燈直接照射30分鐘。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作用120分鐘。
食具、飲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作用30分鐘。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鐘。
生食水產品應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
衛生部日前發布公告,針對攝食生鮮水產品感染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健康風險,提醒餐飲單位和消費者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發生。
人畜糞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與其攪拌均勻消毒。
廁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墻: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旱廁也可用生石灰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