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定于2009年建成的首座“感官公園”內,游客可觸摸盲文,以“看到”四周綠樹;也可悠閑散步,聞到誘人花香。
與日本一樣,新加坡是世界上老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感官公園坐落的大巴窯區是新加坡老齡人口最密集地區之一。老年人福利團體“新加坡樂齡活動聯會”就在附近,“新加坡盲人聯合會”也相距不遠。
為了建造公園,住房和發展局特意請來日本景觀建筑設計師三宅祥介。據這位感官公園概念的鼻祖介紹,最早的感官公園落成于日本城市大阪。時下,一些醫院開始建造感官公園,用以幫助病人恢復。
三宅祥介說:“伴隨年齡增加,人的感覺往往會變得遲鈍。如果有東西可以在周圍不停地刺激你的感官,不僅令人舒心,還有治療功能。”
新加坡殘障人士福利協會工作人員朱迪·黃說,隨著越來越多公共設施開始面向所有人開放,“沒有人會被排斥在外,不管是祖父母們,孫子輩還是殘障人士。”
潮流所趨
三宅祥介認為,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之際,感官公園可能給人類如何面對老齡社會提供一些答案。
盡管現階段僅在日本、美國等地建有感官公園,而且“全方位設計”理念也在不斷完善中,幾座已落成的這類公園卻引起了不少關注。
英國城市利物浦的埃弗頓公園內有一座感官公園,按人體的5種感官分區。從視覺區開始,游客會因四周色彩對比強烈、高矮形狀各異的植被而眼前一亮;隨后來到嗅覺區,漫步在布滿藤本植物的回廊中,游客能聞到植物發出的濃烈氣息。接著,進入“水世界”,流水傾盆而下或沖刷地面的聲響給人聽覺以震撼;再后面是觸覺區,各種長毛、帶刺、光滑或粗糙的作物應有盡有;最后是味覺區,種植著各種可食用的蔬菜瓜果和草木。
表面上,美國科羅拉多州城市威斯敏斯特的沃爾納特克里克露天公園與當地其他公園沒什么兩樣,但病人、殘障人士和兒童在那里的感受尤為特別。
沃爾納特克里克露天公園內,道路坑坑洼洼,讓輪椅使用者在安全無憂的前提下體驗到駕駛的快感;沙石地特別松軟,小孩要用很大勁才能通過,游戲的同時也鍛煉了肌肉;園內還為游客設計了可以調整座椅高度的秋千和皮膚過敏人士蔽日的乘涼處。(來源:新華網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