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
1998年,中國取消福利分房,其后幾年,中央和各地陸續發文叫停“集資建房”。單位自建房的取消,使得房地產開發的空間變大,土地購買的秩序趨于自由合理。
次年,已經初具規模的碧桂園低調進入廣州,“用生產商品的方式來蓋房子”。第二年春節,廣州碧桂園開盤,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價推出自帶花園的洋房,這個價格甚至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還便宜。超低價格使其創造了70棟樓兩個多月銷售一空的奇跡。
2001年,碧桂園鳳凰城項目公開銷售。楊國強繼續打著“價廉物美”的大旗,以“50萬元就可以住別墅”的口號大賣別墅。盡管樓盤當時離廣州市區有近1個小時車程,但開盤當日,眾多客戶趨之若鶩,曾有一分鐘銷售一套別墅、一天之內創造了銷售額7.5億元的銷售神話,至今這一紀錄仍無開發商可以打破。對此,業內形容為“像賣白菜一樣賣房子”。
土地價格低,這是碧桂園集團引以為傲的競爭優勢。在碧桂園集團上市的招股書中,他們著重強調了這一點:“我們是中國擁有最龐大和低成本土地儲備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此等儲備為我們未來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土地之外,碧桂園還在多方面進行了成本控制。在房地產開發的鏈條上,他們幾乎扮演了自上而下的各個產業的所有角色。設計、建筑、裝修,甚至曾經還有自己的沙場、自己的水泥廠,連磚頭都是自己生產的。
上市
2005年,楊國強之女、當時年僅23歲、畢業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市場及物流系的楊惠妍加入碧桂園,出任楊國強的私人助理。同年,楊國強將其持有的所有股權轉給女兒。截至今年3月,楊惠妍已累計持有碧桂園集團70%的股權,為最大股東。
據碧桂園的公關發言人稱,如今楊惠妍在集團中擔任執行董事,主要負責集團的整體采購和企業資源管理。楊國強雖然把自己的股權轉讓給女兒,但他依然擔任集團的主席并兼任執行董事,負責制定發展策略、投資計劃,以及集團的整體項目計劃。
2006年7月,碧桂園集團悄悄轉變工商登記上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外資企業,這通常是內地民營企業赴香港上市前夕的習慣做法。選擇上市,則意味著碧桂園集團從一家私人企業變成公眾公司,其近乎封閉的股權結構將面臨不少沖擊。
財經專欄作家東方愚認為,行政力量是碧桂園上市不可輕視的一股推動力量。他同時認為,“碧桂園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風光,缺錢少地問題早已開始暴露。”一個可資佐證的例子是,2002年5月,時任碧桂園鳳凰城市場總監的龍爾綱在接受采訪時曾有一句話:“多賣沒多賺。”
一位碧桂園中層干部曾向媒體表示:“假如我們還固守原有發展模式,等到將來競爭格局大定,我們就難免被邊緣化的命運,甚至最終被市場淘汰。”
而近年來,碧桂園集團采取了加速發展的戰略,由“一年一個碧桂園”變成同時開發幾個大型社區樓盤。不僅在珠三角二線城市如南海、肇慶、高明、江門、陽東等地及廣州南沙開發區儲備了不少土地,去年更相繼啟動占地2700畝的長沙項目和占地23萬平方米的上海項目,據傳今年北方重鎮天津也將成為他們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