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剛剛公布,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4%,由此引發了市場對央行加息的猜測。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是否再度加息將根據五月份的數據做決定。
從資料上看,今年夏糧欠收局面幾成定局,而國際糧價仍然在上漲,這就決定了,我們無法通過外貿進口來平抑糧價,下半年糧價繼續上漲的可能性非常大。糧食漲,必然催逼豬肉價格繼續上揚。由于CPI這里頭,食品部分占了一個重要的比例,顯然,央行對此是非常關注。
在我看來,早前公布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或許更能反映中國經濟運行的問題。五月份,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百分之二點八,與前四月持平;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百分之三點六。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百分之二點四。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百分之六點三,衣著類和一般日用品類價格分別漲百分之一點三和一點二,而耐用消費品類價格下降百分之一點三。
客觀上講,拋開供給方面所造成的糧食上漲因素,中國目前的價格上升,反映的主要是由于工資、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相對要素價格調整。這種輕微的通脹反映的主要是勞動生產率持續增長后的成本推動型價格調整,而非全面的市場供不應求。
一個基本的事實,上游產業的價格上漲向下傳遞的通道依然不暢,下游產業利潤空間只能受到擠壓,從而導致投資消費關系的進一步惡化。
由于經濟體內部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的矛盾,央行的貨幣政策并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抑制投資、經濟減速的工具。利率也好,準備金率也罷,都屬于總量調控,由于無法區分有效投資與無效投資,央行事實上陷入一個進退失據的困境:如果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當投資尤其是有效率的配套公共投資受到限制后,消費及進口的增長速度就受影響,而出口并不會受宏觀調控的影響。這樣,進口也就趕不上出口,最后導致巨額的貿易順差,隨后必然是流動性泛濫和加劇本幣升值的壓力。
按我的理解,在今后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央行的加息可能更多是為了被動地適應通脹預期,以至于實際利率不為負。
為了配合國內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化調整,應該鼓勵央行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即減少對增加的外匯儲備的沖銷,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產生穩定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是必需的,而較低但穩定的通脹是促進人民幣平穩升值而不產生通縮風險的必要條件。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在市場經濟體中,通脹與升值存在天然的替代關系:一旦資源要素價格上升,對外銷售價格自然上升,從而抵消了匯率上升壓力,也就是說,價格與匯率乃是兩大互相制約的相反的點,而資源價格是根本,中國的資源要素價格的扭曲夸大了匯率升值的壓力。
故此,穩定匯率,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在商品成本逐步反映其實際成本之后,再加快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波動幅度。屆時,由于產品實際成本的適度上升,人民幣升值的實際空間有限。并且由于沒有持續升值的政策性預期,進入國內的熱錢總量會較小,相應的升值壓力也小,升值幅度也會更加科學合理。
進一步講,與其讓本幣升值提高我國商品的成本價格,不如讓國內的要素所有者得到這塊利潤(因為資源要素價格上升的利潤不是在外資手中,主要是中國企業受益),最終同樣能夠達到倒逼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果,并且還有利于啟動國內消費。
我以為,在一個以構建市場價格體系為核心目標的經濟轉型過程中,當下中國貨幣政策目標有必要在價格和匯率之間做出權衡――對于通脹目標的過分謹慎,并以此作為貨幣政策的決策依據,是值得商榷的。
“輕價格、保匯率”可能是貨幣當局現階段的更為現實的選項:盡一切可能穩定匯率、平衡國際收支,為中國的資源要素價格的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爭取更多時間。
(信蓮)
(作者供本網獨家使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