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六相,日本政壇的苦情戲仍在繼續。8月30日,以黑馬姿態殺出的野田佳彥正式當選為日本第95屆首相。路透社說,野田接手的是一個遍體鱗傷的日本,一個遭遇了人類近25年來最慘痛核事故、缺乏連貫能源政策的國家。前首相菅直人在交接儀式上曾表示,希望新內閣能延續他制定的“去核戰略”,但在公開場合表達了“挺核”立場的野田似乎不愿意走前任鋪好的路。
新首相曾經“挺核”
現年54歲的野田佳彥政齡超過20年,參加過以培養重量級政治人物著稱的“松下政經塾”,但在民主黨內部,出身平凡的野田只能算是“無名之輩”,大選前夕,仍有不少日本媒體稱其為“泡沫候選人”。在日媒的描述中,這位前日本自衛隊傘兵的兒子“保守、穩重內斂、知禮節懂規矩”,野田本人則自詡為“泥鰍”,強調自己是個沒有魅力,也不帥氣的普通人。
福島核電危機爆發后,時任財政大臣的野田全力協助菅直人協調救災,表現可圈可點,干練的形象頗受好評,但是在核電的去留問題上,野田與他的前任上司意見相左。
菅直人主張建設一個“無核日本”,并在首相任期的最后幾個月努力促成國會通過了三大法案――《公債發行特例法案》、《特別國債發行法案》和《再生能源法案》,或多或少為繼任者后續的災后重建及“脫核”打下了基礎。
野田佳彥在日本最新一期的《文藝春秋》上撰文表達了對核電的態度,“我們必須看到嚴酷的現實,最佳選擇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重啟關閉的核電站。”8月29日,成功當選民主黨黨首的野田再次重申了他的挺核立場,明確表示未來日本的能源體系中不能缺少核電,“至少未來40年內還是應該合理利用既有核電站。”
有媒體借題發揮,認為這意味著日本核電迎來轉機。
但日本亞太政經調研中心理事長蔡成平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野田事實上并非堅定的“挺核派”,野田新任命的核電擔當大臣細野豪志甚至是個“脫核派”。
在強大的反核民意面前,“挺核”無疑將面臨巨大政治風險。蔡成平告訴本報記者,野田之所以拋出挺核言論有兩個原因。首先,出身松下政經塾的野田和持挺核立場的日本財界關系密切,早前菅直人提出“脫核”主張時就曾與日本財界發生“沖突”,尤其是和素有日本“財界首相”之稱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米倉弘昌交惡;其次,野田本人曾任財相,施政重心會放在經濟重建、避免財政危機之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快速“脫核”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全面棄核困難重重
福島核危機前,日本曾計劃新建14座核電站,到2030年將核電比例提升至50%。福島事件之后,菅直人迅速拋棄了核電建設計劃,并提出將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修復核電缺口,但未給出明確實施計劃。正如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Tsutomo Toichi所言:“(菅直人)提出了改變,但沒有經過任何討論,也沒有任何路線圖,只是一紙空話,一張民意牌。”
新首相競選期間,包括野田佳彥在內的5個候選人則集體繞過“棄核”話題,主談經濟、災后重建等話題,避談日本未來的能源政策。
日本是否有勇氣步德國后塵?
蔡成平告訴記者,在日核危機前,日本國內民意主流是支持發展核電的,這與反核氣氛一直很濃的德國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國民反核情緒高漲的今天,日本財界的挺核立場依然鮮明。
日本資源匱乏,戰后經濟崛起,核電功不可沒。目前日本經濟已經歷了兩個“失去的十年”,債臺高筑、日元走高、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始終困擾著日本,政府急需維持經濟實力、保持經濟增長,此時全面棄核代價太高。
目前日本的54座核電站中,只有13個核反應堆機組正常運行,一度導致電力供應大降1700萬千瓦,并迫使日本政府今夏頒布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首個限電令。
在日本,核電發展體制被稱為“隱蔽體制”,涉及眾多行業的切實利益,且相互間關系錯綜復雜。消除“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原子能保安院+九大電力公司”之間的利益關聯并非易事。
缺乏強勢領導人也是阻礙日本“棄核”的一個因素。蔡成平指出,目前日本仍然是財界和官僚主導,而非政治家主導。“財界和經濟產業省的官僚們,顯然大多都不是脫核派。”
能源政策轉型勢在必行
長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蔡成平告訴本報記者,就其觀察,在核電的問題上,目前日本大的方向是“按步驟、分階段”廢棄核電,逐步將日本打造成一個依靠再生能源的社會,分歧在于“脫核”的速度和方式。
野田施政的口號就是“無黨派”,在彌合黨內分歧方面,野田對菅直人的“脫小澤”路線進行修正,起用小澤派系的人馬;在核電問題上,他同樣對菅直人的“無核”主張進行修正,主張“在目前階段,核電不可缺少”、“不新建核電站,但需要重啟封閉的核電站”。
“因此,野田內閣恐怕不會大張旗鼓‘挺核’,也不會激進‘脫核’,而是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但從‘核電立國’轉向‘節能+自然資源立國’,恐怕將成為日本能源政策轉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蔡成平說。
而眼下野田內閣正面臨兩個緊迫的問題:核電站如何重啟以及退役后是否延期。
若延續目前政策,到明年5月日本所有核電機組將全部停工。路透社說,面對“扭曲的國會”(在野黨和執政黨分別控制參議院和眾議院)和日漸高漲的反核呼聲,如何說服公眾重啟核電站將成為橫亙在野田內閣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此外,日本核電站的標準服役期限為30年,未來5年將有21座反應堆機組陸續退役。日本現行政策允許運營商最多提出6次延期申請,每次10年。如果申請得以通過,將有7座機組的服役年限超過40年,而東京大學核電專家伊野弘光認為,核電站的服役期限不應超過40年,“屆時雖然電纜和其他外設部件可以更換,但壓力容器不能更換,只會繼續老化,這將增加事故風險”。
(來源:中國能源報 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