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地區和亞洲地區的菜肴味道迥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數萬份菜譜所用食材的化學成分,探索東西方烹飪藝術的差別,發現西餐多用風味相近的食材,而亞洲地區美食則盡量避免這一點。
烹飪講究食材搭配早已有之,一名好廚師烹飪菜肴時定會考慮各種食材的味道,一些西餐大廚敢于將看起來完全不搭的白巧克力和魚子醬配在一起,源于這兩種食材含有一些味道相同的化學成分。
劍橋大學的塞巴斯蒂安?阿納特帶領研究小組,分析了世界各地烹飪常用的381種食材中1021種風味化合物,用這些化合物構圖,查看各種食材有多少風味相同的化合物。
隨后,研究人員查看“美食網”、“菜譜大全”和韓國菜譜網站“菜單盤”三家著名烹飪網站上56498道菜譜,對比北美、西歐、南歐、拉丁美洲和東亞地區美食,看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烹飪時如何搭配各種風味的食材。
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寫道:“西方烹飪喜歡使用有許多相同味道的食材,但東亞地區的烹飪趨向避免使用同樣味道的原材料。”
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和西歐的菜譜更多地將相同風味食材搭配在一起,譬如常見搭配帕爾瑪干酪與西紅柿,這兩種食材有諸多相同風味化合物。
包括黃油、牛奶、雞蛋、豬肉在內的13種主要烹飪材料出現在北美地區74.4%的菜肴中。以香草蛋餅為例,所用材料包括牛奶、黃油、香草、雞蛋、蔗糖和小麥粉,其中黃油與牛奶一半以上化合物風味相同,黃油與雞蛋、雞蛋與牛奶、雞蛋與香草、黃油與香草等都含有相同風味化合物。
南歐和東亞地區的菜譜傾向于避免相同風味的食材,尤其是東亞地區,喜歡截然不同風味的原材料,譬如芝麻油和大蒜。兩種食材相同風味越多,東亞居民烹飪時將它們搭配在一起的可能性越低。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