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眾多跨國公司紛紛“預演”歐元崩盤,評估歐元區解散將給公司造成的沖擊和帶來的損失,充實資金庫,以抵抗歐元崩潰之不測。這些跨國企業還調整投資策略,把資金投向更為安全的領域,歐元區成了他們的“禁區”。一些銀行提前準備升級計算機操作系統,做好希臘等國退出歐元、重新使用本國貨幣的準備。
專家學者的看法、跨國企業的做法左右著普通民眾的價值取向,甚囂塵上的“歐元失敗論”讓人們開始還念過去的好時光。
近期有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多法國民眾希望恢復使用法郎,此外還有幾乎相同比例的法國人相信歐元將在未來10年內“壽終正寢”。超過70%的西班牙人認為歐元并未帶來任何好處,該國一小鎮近來甚至發起重新啟用原有貨幣比塞塔的運動。英國人則在慶幸沒有加入歐元區。
財政契約并非靈丹妙藥
其實,歐元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有“設計缺陷”――建立超國家貨幣聯盟卻缺乏統一財政預算政策的配合。這個“天生不足”在經濟繁榮時容易被忽視。
歐元區條例對各國規定了最高債務上限。《穩定與增長公約》提出,各國應將財政赤字維持在GDP的3%以下,并將公共債務保持在GDP的60%以下。一旦成員國的赤字超過相關規定,理應受到懲罰。2003年,德國與法國的財政赤字連續兩年突破上限,德國要求軟化自己一手推動的規則,辯解稱應更顧及經濟增長。在游說和威脅下,歐元區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逃脫懲罰,在公約生效僅兩年就齊刷刷打破限制。
全球金融危機自2008年爆發之后,歐元的“設計缺陷”就成了攻擊目標,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相繼倒下成為救助對象,意大利和西班牙亦拉響警報。在應對危機別無他法的情況之下,各國只得向痼疾開刀,強化財政一體化進程。
2012年冬季歐盟峰會上,除英國以外的26國初步通過加強財經紀律的“財政契約”,應法德要求將《穩定與增長公約》核心內容寫入各國憲法。按照歐盟的時間表,2012年3月份的歐盟峰會將討論并簽署新的單獨協議。
歐洲智庫“布魯格爾”負責人讓?皮薩尼?費里表示:“歐盟最近建立財政聯盟的行動,確實加強了歐元區內部的紀律協調和執行,修正了一些固有問題。”
但是,“財政契約”并非靈丹妙藥,不能一劑治愈歐債危機的頑疾。解決歐債危機,提振外界對歐元的信心,歐洲央行扮演的角色也至關重要。法國總統薩科齊就呼吁歐洲央行扮演“最后借款人”的角色,來幫助各國渡過歐債危機的難關。
薩科齊的觀點顯然無法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認同,因為曾經的“魏瑪夢魘”讓德國人談虎色變。在講求紀律的德國人心里,控制通脹是歐洲央行的首要任務。歐洲央行如果在現今的時局之下出任“最后借款人”,就有可能再現“魏瑪夢魘”。
“魏瑪夢魘”是德國人無法忘記的痛。一戰之后,為了應付沉重的債務,德國央行印制了大量貨幣,引發了世界經濟史上驚人的通貨膨脹。史書記載,這一時期的德國馬克每一秒都在貶值。有個著名的例子,一個德國青年坐在酒吧里并要了一杯啤酒,但女招待把啤酒遞給他時,他接著又要了一杯。女招待說,“好的,但是你這杯還沒喝完啊?”青年說,“是的,但如果我現在不要,等我喝完了這杯,酒價就翻番了。”
正是這段記憶讓德國人在歐洲央行的問題上固執己見,強烈反對歐洲央行在公開市場增加購買政府債券量。
十字路口
德國人雖然固執己見,但他們很清楚歐元對本國乃至歐洲經濟的重要性。10年來,歐元區由最初的12個國家擴至17個國家,使用人口超過3.3億,在流通的幣值已達到8700億歐元。
10年以來,歐元交出的成績單也不乏亮點:成為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儲備貨幣;由于消除了匯率風險,有力促進了歐元區成員國間的貿易;低利率減少了歐元區內經濟活動的融資成本;統一貨幣還被視為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成果和標志。
深知歐元重要性并力保歐元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不斷在重要場合重復“歐元失敗,歐洲將不復存在”,這位性格強硬的女總理一直在思考解決歐債危機的兩全之策。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將應對歐債危機比喻為一場戰役,一場馬拉松。他說:“現在我們都知道解決危機的方法,正如我經常提到的,這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因為信心可以在一天內喪失,但恢復卻需要很長時間。歐元區和歐盟現在需要的是長期的堅持、可持續、勇氣、紀律和趨同。沒有靈丹妙藥,不會有奇跡。因此我們要讓每個人都明白,包括我們的伙伴,我們會堅定不移地這樣做,直到實現我們的目標。”
有分析認為,歐元正處于十字路口。歐元區各國政府、市場等各種力量交匯、博弈,歐元的命運也在其中沉浮。如能成功化解歐債危機,歐元將實現鳳凰涅槃的重生。危機一旦無法得到解決,個別國家退出歐元區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歐洲將重陷二戰前的四分五裂,歐元也將告別歷史舞臺。本刊記者/沈晨(發自布魯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