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轉內貿企業要轉變思路
雖然5月份進出口額出現好轉,但未來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已成為業界的共識。不少業內人士呼吁,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外需下降的情況下,企業應該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但記者從消博會上了解到,一些中小外貿企業不是不想轉,由于產品不對路、缺乏對市場的了解等,企業想轉內銷實際操作困難重重。
對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內外貿在定位、導向方面有很大不同,企業要想實現轉型,首先要轉變思路,其次適當的成本投入、根據國內市場對產品進行調整優化也是必需的,這需要一個過程。專家同時提醒,并非所有的企業都需要轉型,企業還是要根據目前的市場定位、未來發展方向等量力而行。
外貿產品不對路
“我們目前的產品都是跟著國外的訂單走的,很多產品在國內并不適合。”寧波萬時進出口有限公司的曹先生表示,國內很多產品也都是根據國外市場量身定做的,例如掃帚,其長短適合國外人的身高,拿到國內需要改良。
東靈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謝先生說:“做國內市場太累了!比如電器產品,企業現在只負責生產就行了,如果做國內市場,還需要增加售后服務等人工成本,不劃算。”
內外貿差異大
事實上,上述企業反映的情況在很多完全依賴出口的企業中都存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出口企業并非不思進取、不愿意改變現狀,由于渠道建設、品牌定位、經營模式、交易方式等均存在一定差異,整個思維方式的轉變使得外貿企業和國內公司合作存在諸多障礙。
對此,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先海表示:“內外貿在定位、導向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市場分割嚴重導致隱性成本過高,使習慣了訂單生產的企業難以適應國內消費市場。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所有行業所有企業都適合轉型,對于一些企業而言,國內國外市場有很大的差異,轉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這樣看就顯得很不劃算,企業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力而定。”針對企業反映的一些問題,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副主任白明表示。“無論是外貿企業轉向國內市場,還是國內企業開拓國外市場,都有一個市場對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市場,企業也要轉變思路,要以創新思路開拓新市場,看準市場發展方向,統籌考慮新市場的機遇與風險,轉型才能更加順暢。”白明表示。
轉型要先轉思路
“轉型就應該轉變思路,想要適應國內市場就必須作出改變。”黃先海說。
白明也表示:“目前國內部分外貿企業總覺得自己生產的產品國內消費者不接受,但卻從來沒想過為什么不接受,是真的缺乏需求,還是潛在的需求沒有被激發出來?”他還以非洲賣鞋的經典故事為例表示:“很多商機都是挖掘出來的,并不是等出來的。”
黃先海也稱:“即便國外產品開辟中國市場,為了滿足新的需求,也要作適當的調整及優化,國內的外貿企業也應該有這個意識。”
對于企業轉內貿的想法,一些專家表示支持,并給出了建議。
黃先海表示,外貿企業如果打算做內貿市場,就要積極了解和盡快熟悉內貿的運行機制及方式,同時為滿足國內新的消費需求積極作些改變。
白明也認為,企業在部分轉變市場方向時也要配合一些產品的升級改造,有需求適應國內的需求,暫時沒有需求也可以考慮是否可以通過促銷推廣等方式贏得國內消費者的認可,進而做出品牌贏取更大的商機。
不過,白明和黃先海都表示,外貿轉內貿、內外貿并重可以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但并非權宜之計,也非一朝一夕就能顯現效果,企業長期探索努力才能實現。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