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對于中國駐蘇丹維和警察李春滿來說,最幸福的時刻莫過于每兩周一次與遠在北京的家人通電話。
"雖然通電話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這足以讓我徹底從繁忙緊張的工作中放松下來,尤其聽到我15歲的女兒的聲音的時候",李春滿在蘇丹首都喀土穆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在蘇丹南部一共有九名中國維和警察,李春滿是隊長。中國只有四名警察參加過三次維和任務的,李隊長就是其中之一。在去年7月份來蘇丹之前,李隊長在2001到2003年期間還兩次赴東帝汶參加聯合國的維和任務。
這么多年的維和經驗讓李隊長深深感覺到戰爭是多么無情,而和平是多么地可貴。也許,正是因為目睹了這種戰爭的創傷,李隊長總是喜歡思考與人生價值有關的問題。
46000個單詞的英文日記就是李隊長對人生終極價值思考的見證。李隊長喜歡學英語,并且英語口語和寫作能力都相當了得。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維和警察的溝通能力。整個采訪過程中還時不時地用一些英語單詞或者句子來表達他的意思。李隊長現在每次和她女兒說話還保留用英語的習慣。
"每次我和我女兒打電話的時候,我首先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學校生活是否愉快(Are you happy with your school
life?)。如果一個人不愉快的話,是學不進任何東西的。生活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快樂,為自己而快樂或者為別人而快樂",李隊長說。
在蘇丹南部,一共有600多名聯合國維和警察,中國一共派出了7名男警察和兩名女警察,他們分別在不同的警局工作。李隊長是地處瓦烏的第二戰區的聯合國警隊的指揮官,同時也兼任他任務區四個工作組的指揮官。
聯合國在蘇丹南部一共有六個戰區,李隊長帶領的戰區有100多名維和警察,分管四個省的地方警察局。這些警察局地處偏遠,直升機或小飛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每個月我有十三天是在外面跑的,并且由于路況極差,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有時候需要兩三天才能夠到達偏遠的警局",李隊長說。
"并且,在瓦烏坐飛機不是鬧著玩的。由于大多數飛機又小又老,飛起來就像一只蜻蜓。"
李隊長說,20多年的戰爭幾乎摧毀了蘇丹南部的任何東西,當地根本就沒有什么警力可言,大多數警察都是從退伍的軍人或以前的反政府武裝轉過來的。
"盡管他們身披警服,但是如果要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同時當地警察局也缺少一些必要的設備",李隊長說。
他說,很多警察局都是只有一間草屋和幾個未經訓練的警察,幾乎沒有任何設備。李隊長見過最簡單的警察局就是在一棵大樹下面擺了兩個作為凳子的木頭。
"因此,我們必須從最基本的教起,比如采集指紋、保護婦女兒童以及如何使用設備等等", 他說。
另外一件頭痛的事情就是每天的吃飯問題。在那里,除了洋蔥和土豆,幾乎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可以選擇。當然也有西紅柿,但是由于價格昂貴,并且在又濕又熱的蘇丹南部很容易變質。
出于對西紅柿的愛,李隊長在六月份結束任務回到喀土穆的時候終于得到了發泄。他不僅僅可以吃上西紅柿了,而且還手拿一個西紅柿,照了幾張留念照片,就好象手上捧著一棵鉆石一樣。"剛回到喀土穆的時候,覺得黃瓜的味道太鮮美了",李隊長說,露出特別得意的表情。
當然,這些生活上的困難并不是最難以克服的,
最難的在于如何做出成績,并且讓當地人認同他們所做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讓當地人理解,我們是過來幫忙的,不是過來添亂的,但是人都是不服管的,
所以要做到這一點有耐心還不夠,還需要一些當地人一看就能明白的成績",李隊長說。
要贏得當地人的認同和尊敬,還是行動大于言辭。李隊長說,在蘇丹南部聯合國維和警察啟動了"快速影響工程",也就是說做那些能夠取得立竿見影效果的事情。
比如,李隊長所帶領的小組就視察了一些當地警局,并且記錄下來,哪些設備是最急需用到的。然后他們將問題和預算上報給喀土穆總部的聯合國蘇丹任務區設備委員會。如果該委員會通過了方案,就會發放一定的資金來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李隊長帶領的第二戰區的維和警察已經向該委員會上報了16個項目,6個已經獲得批準了,3個已經收到了第一筆啟動資金,并且有一個已經投入使用了。
為了更好地與當地人交流,李隊長還學會了一些阿拉伯語和蘇丹南部的一些方言。
"我只能說一些最簡單的詞,比如說'你好嗎?'、'謝謝'等等,但是每當他們聽到我能使用他們語言的時候,這些最簡單的問候語卻立刻能拉進我們之間的距離",李隊長說。
(《中國日報》記者: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