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畫出了距地球1.5萬光年的超強磁星體釋放大量x射線時的想象圖。
第五:超強磁星體爆炸
這一距地球1.5萬光年的磁星體位于人馬座,它是一個旋轉速度很快的小中子星,定期釋放出大量的X射線。歐航局9月份的研究發現,這個星體在2003年的一次射線爆發是從它表面以下一個3.5公里寬的地點發出來的。而這個星體本身只有15公里寬,但質量居然與太陽相當。研究還發現,它是宇宙中磁場最強大的星體之一,相當于地球磁場的600萬億倍。

NASA2月12日公布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一張圖片顯示,來自慧星的塵埃將遙遠的“旋渦星云”之“眼”包圍起來。
第四:“宇宙之眼”旋渦星云
NASA2月12日公布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一張圖片顯示,來自慧星的塵埃將遙遠的“旋渦星云”之“眼”包圍起來。這個距地球700光年的彩色星云是一顆接近死亡的類似太陽的恒星在變成白矮星時釋放出的外層氣體物質。NASA科學家表示,星體周圍的紅色云霧是相互碰撞的彗星產生的星際塵埃造成的。

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飛行器”拍攝到圖片顯示,液態水曾經流經火星表面層狀巖石區的裂縫。
第三:火星表面曾有水
2月17日《科學》雜志報告稱,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飛行器”衛星向地球發送的圖片顯示,液態水曾經流經火星表面層狀巖石區的裂縫。這處巖石斷面位于火星上的貝克勒爾隕石坑,從高處俯視可以明顯地看到那些明暗相間的巖層中的裂縫。不過圖中藍色的區域是廣闊的沙丘,并不是水。
這項發現令科學家非常興奮,它暗示著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類似的溢水裂縫。亞利桑那州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員克里斯?奧庫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火星表面將幫助我們一窺其地下曾經的景象。”

藝術家繪制的圍繞一顆中子星旋轉的怪異天體
第二:中子星“吸食”小星體
今年6月7日,NASA的“雨燕”號(Swift)衛星觀測到一個圍繞一顆中子星旋轉的怪異天體。中子星本身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轉,每秒達到數百次,比廚房的攪拌機還要快許多。而那個距離它大約37萬公里的以氣態為主的天體則以低于每小時一圈的速度繞其旋轉。
通常中子星會隨著“年紀”漸老而旋轉速度減慢,但圖中的中子星的轉速卻維持穩定甚至有所增加。科學家認為,這顆中子星吸收了它的“追隨者”的氣體,就如藝術想象圖中顯示的那樣。這種氣體流動過程有時不太穩定,并會造成中子星亮度的突然爆發,這時在地球上就能觀察到。
天文學家懷疑,這個系統曾經有兩顆形成于數十億年前的恒星。其中較大的恒星后來演變為超新星,然后是中子星,而較小的恒星膨脹為紅巨星。大星體對小星體質量的“吸食”過程可能已經持續了幾十億年,而后者能存在的時間可能也不會太長了。

2月13日,NASA發布了“哈勃”望遠鏡拍攝的一張照片,NGC 2440星云中心呈現出的亮點就是一顆白矮星,也是一顆行將死亡的恒星。
第一:類太陽恒星的死亡
盡管“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主攝影儀在1月份出現故障,但是它在今年的表現仍十分出色,靠剩余的攝影儀拍攝到了一系列令人驚奇的天文圖片。
2月13日,NASA發布了一張照片,NGC 2440星云中心呈現出的亮點就是一顆白矮星,也是一顆行將死亡的恒星。通常來說,與太陽類似的中小質量恒星在演化到紅巨星階段后,它的外層物質將被釋放形成一個由恒星殘骸組成的星云,而其內部則以白矮星的身份走到生命盡頭。
“哈勃”望遠鏡通過其寬視野和行星攝影儀2號拍攝發現,圖中的白矮星距離地球約4000光年,表面溫度達到20萬攝氏度。白矮星所釋放的紫色光線照亮了內核所噴射出的氣體物質。天文學家強調稱,預計不超過50億年,我們的太陽也將燃盡,最終成為由星云包裹著的白矮星。
(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