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江蘇省氣象臺介紹,截至28日8時,江蘇已有10多個市、縣積雪厚度超過30厘米,其中南京積雪達36厘米,創1961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圖為1月28日,一輛工程車在南京街頭清除積雪。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1月20日,黔東南州錦屏縣電力職工搶修遭受冰凍災害的電力設施。新華社發

1月28日,長沙遭受大雪襲擊,市區交通嚴重受阻,圖為在大雪中行駛的汽車。新華社記者龍弘濤 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雪災仍在持續中。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什么我國還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降雪和低溫天氣?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的有關專家。
已有5個省降雪持續時間超過百年一遇
根據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提供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個省份降水量超過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過50年一遇,陜西超過70年一遇,而甘肅、青海則超過了百年一遇。
從降雪持續時間來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個省份降雪日數超過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山西等5省超過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則是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
截至1月27日,武漢和長沙兩市已連續近半個月日平均氣溫接近或低于零攝氏度。歷史記錄也為人們認識這次低溫天氣提供了參考指標。湖北、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和貴州大部的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2至4攝氏度,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凍天氣是1954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程度最嚴重的,江西省雨雪冰凍天氣是1959年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影響最嚴重的,貴州26個縣(市)的凍雨天氣持續時間突破了歷史記錄。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介紹,與多年相比,今年這場暴風雪最大的特點就是雨雪天氣過程時間間隔短。他說:“三九天雨雪天氣頻發并不少見,但是今年15天之內發生了三次過程,幾乎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續時間較長的大范圍的降雪,這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拉尼娜”現象下的大氣環流異常是雪災“禍首”
“造成近期大范圍強雨雪天氣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說。
他分析,從中短期大氣環流演變上來看,今年入冬以來冷空氣比較頻繁,暖濕氣流活躍。尤其是1月份以來,中高緯度的環流以經向型為主要特征,冷空氣活動頻繁。此外,副熱帶系統偏強,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濕氣流向北輸送。一方面是北方的冷空氣很活躍,另外南方的暖濕氣流又源源不斷向北輸送,冷暖氣流交匯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國中東部地區,為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創造了有利的環流條件。
而今年大氣環流異常與正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的“拉尼娜事件”有關。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李維京介紹,從氣候變化上來看,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上海溫偏低,是“拉尼娜”現象的表現形式之一。統計分析表明,強拉尼娜事件發生的當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緯度大氣環流的經向度可能加強,即冷空氣活動頻繁,易造成我國北方和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多。
為什么今年大雪遲遲不肯“退去”?專家們將其原因歸結為大氣環流的穩定。孫軍說:“正是由于這段時間大氣環流穩定少變,西南暖濕氣流和冷空氣一直持續在北緯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才讓雨雪天氣近期不會出現明顯轉折。”
楊貴名介紹,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主要有幾種:一是冷空氣團是從極地方向過來,如蒙古國、貝加爾湖方向,冷空氣較強,主要以大風、降溫過程為主。二是冷空氣團從西伯利亞方向過來,也會帶來大風降溫的天氣,但強度不如前者。還有一種,是從西路過來的冷空氣,比如從冰島起程,經歐洲地中海,自西向東而來,這類冷空氣容易帶來大范圍的降雪過程。
“我國今年連續出現降雪過程,就是由于從西路來的西南暖濕氣流,與東路貝加爾湖以東的冷空氣在黃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帶相遇,再加上黃淮一帶暖濕氣流比較活躍,容易出現大的暴雪天氣。”楊貴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