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省第六次黨代會為海南綠色崛起提出的目標任務之一,也是昌江實現綠色崛起的努力方向。”昌江黎族自治縣縣委書記何西慶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昌江有海南國級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為海南綠色崛起作出積極的貢獻。”
加快推進“一區四地”建設
省第六次黨代會指出,實現綠色崛起,最核心的支撐在于產業振興。特別強調要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綠色產業。
何西慶認為,昌江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加快推進“一區四地”建設,即把昌江建設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海南國際旅游島新興旅游目的地、海南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海南最大的新型生態建材生產基地和海南綠色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的產業定位,與“綠色崛起”的核心要義是完全吻合的。
為貫徹落實省第六次黨代會精神,昌江將以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為主打品牌,以新型工業為支撐點,以旅游業為發力點,以特色農業為增收點,以環境保護為基本點,以改善民生為落腳點,全力推動昌江實現綠色崛起。
以新型工業為支撐點,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昌江要實現綠色崛起,最核心的支撐在于發展新型工業、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下轉A2版)
(上接A1版)何西慶告訴記者,昌江當前正在積極培育和壯大一批能夠支撐昌江長遠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著力發展清潔能源、新型鋼鐵和礦石深加工、新型生態建材、綠色生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與此同時,重點推進昌江核電項目建設,引進發展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建成海南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推進260萬噸北一地采、200萬噸貧礦選礦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100萬噸不銹鋼技改項目落地,努力形成相對聚集、互為依托的新型鋼鐵和礦石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產業,今年將新建成華盛400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瑞圖尾礦砂環保建材等項目,打造海南最大的新型生態建材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等農業循環經濟產業,今年要加快太坡標準化綜合集貿市場,農產品加工、冷儲、保鮮等項目建設,打造綠色生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以旅游業為發力點,打造海南新興旅游目的地
“昌江綠色崛起要加快、要提速,旅游業必須成為重要發力點。”何西慶說。
在發展旅游業方面,昌江將依托昌江“一灣一山一黎鄉”的旅游資源稟賦,集中發力建設棋子灣和霸王嶺兩大國際旅游島重點旅游景區,加快推進棋子灣旅游項目和海尾濕地公園建設,五年內要建成高星級酒店、棋牌會館和游艇碼頭等一批重大旅游設施,建設濱海休閑養生基地和高端文化活動、棋牌賽事基地,打造棋子灣濱海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區。引進和建設一批森林旅游項目,推動霸王嶺熱帶雨林、峽谷、溫泉等資源整合,大力發展高端會議和度假療養產業,建設野生動物觀賞區和森林科普基地,形成昌江森林旅游的知名品牌。同時加快霸王嶺旅游風情小鎮建設,打造霸王嶺熱帶雨林旅游度假區。加快培育“山海黎鄉·純美昌江”旅游品牌,全力打造海南新興旅游目的地。
以特色農業為增收點,建設綠色生態農業生產基地
“我們的目標是到2013年實現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元以上,力爭趕超全省同期平均水平。”談到農民增收工作,何西慶信心十足。
昌江從2011年開始實施農民三年增收計劃,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684元,同比增長28.5%,增幅排名全省第四,實施農民三年增收計劃已初顯成效。
何西慶說,要想把農民三年增收計劃實施好、執行好,必須著力于扶持產業發展。
一是加快建設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基地,重點發展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熱帶作物、畜產品、水產品等熱帶特色農業。以設施農業為抓手,加快建設冬季瓜菜基地、常年蔬菜基地和熱帶高效農業基地,2012年全縣冬季瓜菜種植面積要達到8萬畝。以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為依托,加快建設畜禽標準化養殖基地和海產品養殖基地,積極發展遠洋漁業。二是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業品牌化戰略,重振“昌香牌”芒果優勢產業,重點培育十月田香水菠蘿、保平毛豆、烏烈乳羊、霸王烏雞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產品。以太坡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為依托,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三是不斷完善農業服務體系,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管理體制,提高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和智力成果應用,充分發揮與海南大學“縣校合作”平臺作用。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力爭2012年全縣勞動力轉移就業10000人以上。加快建設瓜果菜田頭預冷庫,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健全農業綜合服務網絡和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何西慶說,我們所作的一切工作,最終落腳點是使民生得到大大的改善,奮斗目標是建設昌江人民幸福家園。為了昌江綠色崛起扎實推進,必須正視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直面其背后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干部作風建設不僅要抓,而且要嚴抓狠抓,動真動硬,堅決剎住歪風、根治頑疾、提高效能,進一步凝聚領導科學發展、推動綠色崛起的強大合力,以干部作風的新面貌開啟昌江綠色崛起的新征程。
(本報石碌6月8日電 )
(南海網-海南日報 曾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