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是位于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的一座神社。社格是別格官幣社,本殿構造為神明造,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國內外戰爭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其中大多數是在日本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戰后,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
例祭為每年的4月21日至23日和10月17日至20日。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內外戰爭的戰死者及家屬,其中大多數是在侵略中國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由于靖國神社的祭祀對象包括了14名甲級戰犯,2000多名乙、丙級戰犯,使得該神社被東亞各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征而備具爭議性。
“靖國神社”的歷史不過百余年,最初的教義是:通過祭祀來安撫冤魂,以免給人們帶來災難。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個祭祀之地卻變成了供奉二戰戰犯靈位的地方,而且因為戰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議員等政界要人的參拜,給本來就陰魂不散并且興風作浪的日本右翼勢力為虎作倀,同時也極大地傷害了曾經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廣大國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無數人的強烈憤慨。
建筑歷史
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稱“東京招魂社”,以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
在1879年(明治12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來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
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后是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包括甲午戰爭(1894-5年),日俄戰爭(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因此,日本全國神社都由內務省管理,唯獨是靖國神社由軍方管理。
現時存放著接近250萬名為日本戰死者的靈位,其中有210萬死于二戰,包括14名二戰甲級戰犯和約2000名乙、丙級戰犯的牌位。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戰敗后,因為日本的戰后和平憲法第9條說明要分開政府和宗教,靖國神社選擇了變成一個非政府旗下的宗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