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將開始其拜相后首次訪華,這是日本首相時隔兩年再度訪問中國。它既被看作今年中日關系的壓軸戲、收官作,也被視為明年中日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為契機推動雙邊關系進一步發展的預熱之行、開局之旅。
新首相重要外交任務
野田自今年9月初上任以來,曾數次公開表達年內訪華的決心,甚至稱即使耽誤國會會期也要成行。這一外交上的優先安排,凸顯出日本在面臨新的、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加強同中方溝通對話的迫切意愿。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表示,野田訪華有多重背景:首先,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一年零兩個月執政期內,既未訪問美國,也未踏足中國。因此野田繼任后,訪華無論從外交慣例還是必要性來講,都成為其一項重要任務。其次,從經濟層面看,“3·11”震后的日本,面臨災后重建困難、經濟復蘇乏力、產業呈空心化、匯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嚴重五大問題,而在歐美經濟“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日本更倚重同中國的經貿合作。再次,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因此中日雙方將共商如何為明年兩國繼續深化戰略互惠關系定調、布局。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是,野田內閣外交呈現出更積極地配合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特征,例如,欲建“東亞海洋論壇”,引入多國共同牽制中國等等,加之中日間原本在海洋權益方面就有摩擦,這些新老矛盾有待雙方加強戰略接觸與對話溝通。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劉江永教授指出,今年中日關系總體趨于改善。日本大地震后,中方立即伸出援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臨災區,獲得日方各界普遍好評。此外,兩國經歷去年釣魚島撞船事件后,國民感情處在“療傷期”,需要通過野田訪華這樣的高層互訪,修復互信,加深理解。而訪華也有利于野田鞏固執政基礎,同中方一起推動明年雙邊關系繼續取得進展。
可能談海上危機管理
關于中日高層會談的議題,從日本方面來講,日本東海大學教授葉千榮列舉了部分日方關切。他認為,野田訪華將向中方通報日本12月16日福島第一核電站實現冷停堆后的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希望中國盡快解除對日本農產品和其他商品的進口限制。在“明治奶粉門”事件后,日方這方面的吁求也顯得更為突出。
這位日本學者還指出,目前日本最為重視的是,中日是否有可能起草簽訂一個海上危機管理協定。一旦在海上發生突發事件后,中日高層將通過熱線電話確認并及時尋找解決辦法。日方希望明年一月兩國在該問題上啟動談判,以避免漁船“越界”事件給雙方外交帶來的沉重影響。在這一問題上,中日雙方已經做了先期磋商,預計野田訪華期間可能敲定。
葉千榮還表示,因中日釣魚島事件被擱置的東海油氣田談判這次可能重啟,并希望兩國圍繞大陸架的劃分展開新一輪談判。此外,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近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演講時稱,有意構建日美中政府對話框架。然而,對于上述三點中方并未作出明確回應。
至于日本欲購買100億美元中國國債的問題,雖然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兩國可能在中日首腦會議上就此事達成一致,但劉江永認為,這更適合在負責金融財政領域的部長間談判中涉及,因為這屬于專業技術性議題,需要對具體操作細節作出綜合研判,權衡利弊得失。
對中方而言,首先比較關注日方新領導層對中日關系的基本面和日本外交戰略的大方向如何進行評估和確認。其次,將與日方就雙邊合作以及東亞區域經貿合作、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前景等議題交換意見。再次,在日本介入南海問題一事上,雙方可能有所博弈。第四,19日,因中日關系受損中斷的兩國海軍交流活動重啟,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霧雨”號對青島進行友好訪問。中日間軍事交流是否將通過中日首腦會晤傳遞出新動向值得期待。最后,金正日逝世后如何保持朝鮮半島穩定也可能成為一項商議內容。
劉江永指出,野田訪華后,還將去往印度。他如何同印度討論關于中國的問題,會釋出何種信號,也值得跟蹤留意。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