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7中型運輸機
·科學家呼吁自主研發大飛機
耗資5.377億元人民幣研制的大飛機“運十”,從1985年2月起,就一直停放在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個角落里。
僅比歐洲空客晚兩年起步的我國大飛機制造業,自此舉步不前。而空客已經成長為與波音比肩而立的航空業巨人,我國的一些航空企業不得不依靠波音、空客的發包工程吃飯。
2003年5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了著名科學家王大珩。溫家寶說:“王老最近就加快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給我寫了一份建議,今天我專門來聽取您的意見?!?/p>
據權威人士透露,2003年春天,王大珩親筆上書溫家寶總理。在這份建議中,王老懇切陳詞,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早在1986年3月,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的王大珩與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三位科學家一起,聯名向中央遞交了一份《關于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即后來產生廣泛影響的“863計劃”。這份建議書由王大珩起草,定稿后又由王大珩給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僅僅兩天后,鄧小平就對這份建議作出了回應:“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p>
近幾年,王大珩先生一直在關心中國的航空工業,尤其是大型飛機問題。2001年4月中旬,20多位院士向中央上書,希望國家重視對大型飛機的研制,王大珩就是這20多位院士的領軍人物。
據了解,我國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如王大珩、師昌緒、顧誦芬等都十分關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飛機”的研制,他們前幾年就為此寫過專門的咨詢報告,積極建言獻策。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去年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大飛機、大運輸機,還沒有大軍艦,有些是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做。但不自主研究,完全靠引進,一些關鍵技術、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裝備、甚至涉及國家安全的一些重大武器裝備和急需的關鍵元器件都要依賴進口,那就必然處處受制于人。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他強調,“做一架飛機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我們應該早動手,早部署。要抓緊時間去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