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原定近日在菲律賓宿務召開的本年度東盟系列峰會因天氣惡劣而推至明年1月,屆時溫家寶總理將在不到3個月內第二次會晤東盟10國領導人。國人也許會問,中國緣何如此重視東南亞?本文就試為之解。
物質
中國應該特別感謝東南亞在物質層面的貢獻。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雞、豬、水稻和水牛,從東南亞大陸區發源地向北進入中國的南部……“缺少來自南方的這些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個,中國的傳統農業是難以想象的。”
麥哲倫發現菲律賓后,亞洲以前不存在的新大陸高產農作物,尤其是玉米和馬鈴薯,也通過馬尼拉進入亞洲,大有助于維持中國后來劇增的人口。
東南亞是“財富充盈之地”,是1600年以后西方大發展的物質基礎來源地之一。東南亞的稻米、糖、錫、煤、石油、橡膠、木材、纖維原料和煙草,伴隨著西方人超越亞洲人的每一步。
如今,東南亞的資源稟賦仍是亞洲合作的物質基礎所在。韓國著名學者鄭德龜近日在北京提出亞洲“大三角”合作的藍圖———東北亞(中日韓)+印度+東盟,即充分利用東北亞的制造業、技術,東盟的天然資源,印度的IT技術和服務主導的國際分工結構,以取得亞洲的均衡發展。
精神
東南亞整體上富有寬容精神。這首先表現在其對區外文化的態度上。早期的東南亞人比較主動地接受了印度和中華文明,并從印度人和阿拉伯人那里接受了伊斯蘭教。歐洲人初來乍到時,與過去一樣,“東南亞人把強大的外族人的到來視為交流思想和商品的一個好機會”。
其次,東南亞的寬容體現在對婦女的態度上。傳統上,東南亞的性別歧視就不像印度、中國那么嚴重,它的大多數地區文化包含有入贅婚姻、婦女控制和繼承財產等內容。婦女還常常被任命為外交或商務談判代表,因為她們被認為比較理智,也很少像男人那樣受到“榮譽感”等因素的支配。當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一些針對婦女的嚴格教規,其實是被放寬了。
第三,東南亞的寬容體現在對集體的態度上。請看《亞洲史》的結語:幾乎所有亞洲社會都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他們幾乎全都認為,各種努力、成就和責任都是集體的。這種態度深深植根于亞洲傳統之中,而且可能恰恰是亞洲傳統的最基本要素。亞洲高速現代化的強大深層基礎乃是它的傳統價值觀和傳統方式。
第四,東南亞寬容還體現在對分歧和沖突的態度上。《紐約時報》曾刊登一項研究結果,說東亞人的思維方式較為容忍分歧。東南亞在經歷了殖民統治和地區性戰爭之后,正顯示出和平與繁榮的跡象。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因為這里向來被稱為“亞洲的巴爾干”。
動力
按照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里的說法,東南亞被山脈和海洋分割得支離破碎,是大國爭雄的天然場所,東南亞國家只能是棋子而非棋手。李光耀也曾感嘆:“我們這些在地緣上靠得這么近的鄰居,實則形同陌生人,畢竟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殖民統治的不同勢力范圍把我們隔離開來,互不往來。”
二戰以后,聯合自強的集體主義精神逐步成為東南亞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動力。60多年來,在東南亞這塊土地上孕育成長起來的東盟,逐漸壯大成一個有戰略眼光、極富探索和創造精神的組織。
一則,東盟從1967年創建,到1999年囊括東南亞十國,再到2003年底決定在2020年前建成東盟共同體,其根本性質已發生轉變,由冷戰時期的“反共集團”變為全球化時代地區合作的主要實踐者、倡導者和推動者。
二則,東盟在其創建的東南亞地區合作、亞太安全合作以及東亞地區合作中所倡導的“東盟方式”,不僅對維護本地區穩定具有正面的意義,也有望成為未來地區合作的主要參考模式之一。東盟提出將“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作為參加東亞峰會的條件之一,頗具某種形式的國際法的意味,足見其軟實力的增強。
三則,東南亞從大國逐鹿的場所,到目前初步建立以東盟為核心、以中、美、日、印、澳等為伙伴國的“大國平衡”體系,有利于地區穩定。
四則,東盟從冷戰時集體應對柬埔寨問題,到冷戰后集體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其經驗和教訓,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組織均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東南亞的地區性演進和貢獻是與中國崛起一樣的偉大歷史進程,東南亞不僅值得重視,而且值得尊重。(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者)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翟崑)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