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第三方因素”的出現,是中國影響力提升和中美關系深化的表現,我們不必對此大驚小怪;但“第三方因素”可能對中美關系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最近,美國對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的關注再度升溫,而且把矛頭更加集中地指向中國。有觀點認為,中國在蘇丹問題上并未發揮正面和積極的作用,導致蘇丹國內形勢持續惡化,這將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大局,少數人甚至鼓吹要因此抵制北京奧運會。應該說,將遙遠的非洲國家內部形勢的惡化歸咎于中國,并將其同中美關系聯系到一起,這本身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但這種邏輯在美國的出現和日益流行,似乎也顯示出中美關系的變化,那就是“第三方因素”在中美關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近幾年來,隨著中美關系“機制化”水平的提高,中美關系總體保持了穩定發展勢頭。雙方充分利用中美戰略對話、戰略經濟對話、能源對話等渠道就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兩國領導人會晤也更加頻繁和坦誠;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環境等領域,中美兩國互動與合作更加頻繁深入,尤其是軍事交流更成為兩國關系良性發展的風向標。對于可能成為中美關系障礙的“貿易逆差”問題,很多美國專家預計,由于美國民眾更加關心伊拉克局勢等其他問題,中美貿易問題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的熱度會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中美雙邊關系的基本穩定局面仍可望得到延續。
但這并不等于說未來的中美關系就將一帆風順。“第三方因素”有可能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的潛在因素,蘇丹問題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證。在美國,一些媒體、議員甚至是政府官員認為,中國對蘇丹和其他非洲國家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是對“專制政權”的袒護,阻礙了非洲的“民主進程”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非洲“推行民主”的努力;并且認為,這將成為阻礙中美關系發展的深層障礙。這些論點當然不值一駁,但其背后的因素卻值得重視。除此以外,涉及伊朗、委內瑞拉、津巴布韋、緬甸等國局勢的一系列地區熱點問題,也都可能成為未來中美關系的重要內容。
為什么“第三方因素”有可能成為中美關系的重要問題?這首先要從中國自身分析。中國對外經濟聯系向全球層面拓展的過程,也是中國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國家”的過程。同樣是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中美兩國與“第三方國家”在有關地區發展的問題上進行互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美兩國目前在有關“第三方”的問題上仍存在一定分歧,在如何推動第三世界發展和解決地區矛盾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溝通。當然,美國國內炒作“第三方因素”,也不排除是因為有人看到中國發展太快,擔心對美地區主導權構成威脅,想以此牽制中國或將中國納入美國設計的戰略框架之中,使之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總體上講,“第三方因素”的出現,是中國影響力提升和中美關系深化的表現,我們不必對此大驚小怪;但“第三方因素”可能對中美關系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如果處理得當,它將成為進一步深化中美關系和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友誼的契機,作為“第三方”的地區國家也將從中受益;處理不好,則可能造成彼此之間的誤解,損害各方利益。所以,應該把“第三方因素”的出現,視作中美關系全面進入“全球化”時代的標志,并在新的視角和現實基礎上,審慎思考如何處理“中—美—第三方國家”戰略關系的長遠方案。(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作者:王鴻剛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