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社會問題和暴力文化導致槍擊事件
“不能把這次槍擊事件簡單歸因于個體行為,它其實是美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和暴力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元濤 記者曉德發(fā)自首爾、北京 “晴天霹靂!”4月18日韓國《朝鮮日報》網(wǎng)絡版上,一幅漫畫的標題明白無誤地表達著“震驚”。17日當晚,韓國仁川市剛剛獲得2014年亞運會主辦權,正處在興奮中的韓國人卻聽到了美國校園槍擊案的嫌疑犯為韓國學生的“噩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涉嫌槍殺32人的兇手為該校本科四年級英語專業(yè)的韓國學生趙承熙。
一個年僅23歲的大四學生,究竟懷著怎樣的仇恨,才會如此殘酷地射殺數(shù)十條無辜的生命?
兇手留下寫滿詛咒的筆記本
“他性格孤僻,幾乎不參加韓國學生的活動。”一位韓國學生表示。據(jù)此間媒體透露,趙承熙小學時即隨父母移民美國,現(xiàn)持韓國護照兼擁美國公民外籍人士身份,有一個姐姐,其父母目前在華盛頓經(jīng)營一家洗衣店。
趙承熙還留下了一個日記本,內(nèi)容極為豐富,描述了他在美國生活的“不如意”。他認為自己家庭不夠富裕,因此極為反感生于美國富人家的同學,更痛恨美國學生過的那種“放蕩”生活,日記中充滿了詛咒的話語。一個月前,趙承熙就已開始策劃這次槍殺行動,他在日記中稱自己要“毀掉周圍這個骯臟的世界”。
韓國學生擔心遭報復
兇手的韓國裔身份,在旅美韓裔和韓國本土都引起了強烈反響。《朝鮮日報》網(wǎng)絡版第一時間即發(fā)表文章,稱“一直擔心的噩夢終于成為現(xiàn)實”。韓國外交部北美司發(fā)言人第一時間表態(tài),希望該事件不會挑起種族歧視和沖突。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也發(fā)表講話,表示旅美韓僑社會應與美國國民攜手共渡難關。
“我很擔心美國人以后會以像對待罪犯一樣的方式,對待包括韓國學生在內(nèi)的亞洲學生。”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韓國裔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李勝宇接受韓國《中央日報》采訪時如是表達著擔憂。
而中國留學生謝立廣則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一些韓國人都已經(jīng)離開了弗吉尼亞,“他們都很為自身的安全擔心。”
在某些美國媒體的報道中,將兇手的“亞裔”身份做了放大處理,“言外之意似乎是亞裔令美國社會不安全似的。”一位韓國留學生對此忿忿不平。
暴力文化土壤下的“惡之花”
但與此同時,一些相對客觀的美國媒體也陷入了迷惑和反思:到底誰來為這起事件負責?兇手既然8歲起就到美國,至今已在美生活15年,美國社會是否有一定的責任?趙承熙孤僻的性格被很多人認為是事發(fā)關鍵,但美國的暴力文化很可能構成了催生其極端行為的外部因素,公眾輿論開始將矛頭指向槍支在社會及校園泛濫的客觀現(xiàn)實。
《紐約時報》這樣寫道:“這只是頻頻發(fā)生的美國校園槍擊案的又一起案例,只不過主角換了,死傷人數(shù)變化了。”言下之意是讓人們反思這一系列案件背后的共同的“美國因素”。
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每年有超過3萬人在美國死于各類槍擊事件。在很多州,只要花幾十美元就可以買到一把手槍,甚至連身份證明也不需要登記。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的各國留學生都表示,雖然各州的法律不同,但在美國想買到槍并不難。“在一個誰都有槍的社會里,還有誰是安全的?”美國《時代》周刊曾發(fā)出如此質(zhì)問。
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賈斯珀向法新社指出:“不能把這次槍擊事件簡單地歸因于個別行為,它其實是美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和暴力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的電影電視上充斥著暴力,它們在告訴年輕人:拿起搶把一個人干掉,你就成了英雄!這些都為美國年輕人走向暴力犯罪推波助瀾。”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